首 頁 建言立論 統戰新語 雙向發力 民主監督 提案工作 實踐探索 委員自身建設

首頁>理論>雙向發力

努力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

2024年01月30日 09:42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歷史和實踐也充分表明,誰擁有一流的創新人才,誰就擁有了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是創新型人才的儲備軍。2021年,國務院發布《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2021—2035年)》,其中專門提出青少年科學素質提升行動,提出“培育一大批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夯實人才基礎”,充分表明青少年科學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我國高度重視科學教育,近年來在中小學陸續增加了科學和信息技術等課程。但是,根據2021年初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公布的第11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達10.56%,雖然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個百分點,但仍明顯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小學科學教育弱化,及其他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之處,主要表現為:一是存在重知識輕能力現象。教育依舊把傳授知識放在第一位,重在闡明“是什么”,而不重視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不重視引導他們發現和創造新知識,更談不上科學精神、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的培養。二是學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受到抑制。多數教師還是以知識為中心,采用傳統講授方式,采取啟發式教學的不多;學生的學習方式主要還是背誦、記憶、做題,難以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熱情。此外,還有掌握科學教育方法的師資不足、設施條件成為制約因素、評價導向不利于開展科學教育等。

2023年,教育部等18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圍繞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提出“重在實踐,激發興趣;重在集成,盤活資源;重在融合,內外聯動;重在全納,幫扶指導;重在協同,系統設計”的工作原則,著力破解現階段我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我們應落實好國家系列要求,充分發揮首都的資源優勢,創建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協同培育范式,形成全社會重視、關心、支持科學教育的機制。

建強隊伍,大力開展中小學教師“科學素養”教學能力普及培訓,將其作為必修課、考核內容。要從教育哲學的高度,讓每一名教師認識到科學教育的重要意義。幫助教師從育人理念的頂層邏輯出發,找準科學教育的目標定位,尋找學科知識點與科學教育的結合點,將學科教育與科學教育融合推動,與“課程思政”的理念及教學方式有異曲同工之妙。從北京市乃至全國范圍,遴選并建立“科學教育”培訓專家庫。構建考核評價體系。既需要在教師職前培養中夯實基礎,掌握科學教育的基本規范,也需要在職后加強相關培訓,在教學實踐中一邊學習,一邊反思和提升。

推動教改,學校開設跨學科的綜合課程(如STEAM課程),倡導開展項目式學習。綜合課程是以思維和方法為中心、以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為手段、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導向的課程。通過項目式學習,研究性、探究性的學習和豐富的科學實踐活動,把學生的興趣激發、調動起來。

拓寬基地,推動科教融合,充分利用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資源,讓學生們可以實現聽科學故事、看科學研究、做科學實驗、創新設計項目等。以北京為例,可以將科普基地分級、分類建設,建立科學、精準的基地庫,并將“基地”建設納入高校、科研院所服務社會、服務北京的評價重要內容。另外,建立支持機制,建設各基地可提供的、學生可動手的科學實驗項目庫。在專業科研人員指導下,開展某些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聯合開發課程、講座,建立科學教育“MOOC”系列課程。此外,參照“國家醫學攻關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等項目的管理模式,對北京市支持的重點學科、雙一流學科、重點實驗室、科研攻關項目等提出明確要求,支持中小學“科學素養”教育。

建強支持。以北京為例,可設立一定的經費、項目等政策支持,定期開展績效評價,推動項目落實落優,做出示范,探索出北京市“協同育人”新范式。

培養青少年科學素養的關鍵在于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探究能力。我們要立足實際情況,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質,努力在孩子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引導孩子編織當科學家的夢想,推動科學教育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建設中發揮重大作用。

(作者閆永紅系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教務處處長)

編輯:付振強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免费伦费影视在线观看 | 又爽又猛又粗国产免费 | 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四 | 在线亚洲精品专区人妖系列 | 日韩精品少妇视频网 | 中日韩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