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據>數字經濟
數字技術驅動個人健康管理
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個人健康管理對于健康中國的持續推進具有重要意義。《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提出,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中,多次提到健康管理,提出要全方位干預健康問題和影響因素,提升健康管理能力。二十屆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以人口高質量發展支撐中國式現代化。面對新的發展形勢,黨中央提出人口高質量發展的新概念,具有其重要性和緊迫性,要通過加強健康管理能力等提升人口健康素質。
科技創新驅動健康中國,新一代信息技術驅動醫療健康產業的創新發展,讓個人健康管理能力的提升變得觸手可及。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的醫療信息化,發展到醫療互聯網,再到數字醫療健康創新階段,基于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信息技術的數字健康正在蓬勃發展。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政府各部門的積極推動,各級醫療健康機構紛紛開展數字健康服務。2023年12月20日商務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12部門印發《關于加快生活服務數字化賦能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0年,生活服務數字化應用場景更加豐富,醫療健康領域要推進醫療健康領域數字化應用。從數字醫療到數字健康,不僅僅是提法的轉換,更是從院內到院外,從以醫院為中心到以患者為中心的重要轉變,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能夠真正實現的重要轉折。
在現代社會,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環境的變化,人們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復雜,傳統的健康管理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個人數字健康管理一方面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預防和控制慢性病,提供個性化的治療和預防方案,能夠減少慢性病的發生率和醫療成本,提高個體的生命質量和健康狀況。此外,個人數字健康管理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狀況,對個體的生理參數進行監測和記錄,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建議和改善方案,也能夠實時監測個人的健康狀況,及時發現健康問題,并提供相應的治療和預防措施,進而提高個體的生命質量和健康狀況。
調研顯示,個人健康信息無法打通是當前患者比較關心的問題。不同醫院、不同地區就醫信息,不同類別健康信息無法打通導致個人無法掌握或授權獲取全部個人健康信息,患者迫切需要掌握自己的個人健康記錄。隨著人們對自己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健康管理意識不斷增強,患者希望自己各個時期看病的資料不被丟失,期盼能有便捷的路徑,可以整合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不同醫療機構看病的信息,病歷能被自動歸集,以便之后看病的方便之需,患者也希望個人就診和各類健康檢測信息能夠整合,以便更好地管理個人健康。這就提出了個人健康記錄共享的需求。
個人數字健康記錄共享要求個人的數字健康檔案信息在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不同的健康管理機構之間進行共享,幫助患者實現醫療連續性,確保患者在不同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性,提升醫療服務和健康管理的能力和質量。國際上,個人數字健康檔案共享已經得到了廣泛關注和推廣,例如,美國的Blue Button倡議和歐洲的EHR-EU項目。在中國,個人數字健康檔案共享也得到了政府和醫療機構的積極推進。《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標準、安全和服務管理辦法(試行)》提出,國家衛健委按照國家信息資源開放共享有關規定,建立健康醫療大數據開放共享的工作機制,加強健康醫療大數據的共享和交換。《“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規劃》提出,“進一步破除數據共享壁壘,暢通數據共享通道,推進數據全生命周期管理”。
當前個人數字健康領域基礎設施建設初見成效,但是信息孤島仍然嚴重。如果不同醫療機構和地區之間的數據不互通,就很難做到便捷有效的個人健康管理。各級衛生行政管理部門和信息化相關管理部門,應當積極推動個人健康記錄信息的互聯互通和數據共享政策的落地。個人健康信息共享中的個人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以及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標準和互操作性、數據質量和信息安全等,也需要盡快通過立法解決,以構建一個以人為本、安全可控的數字健康生態體系。
個人健康管理是新時代人民健康的新需求,也是人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創新驅動個人健康管理能力提升,推動全民健康信息化向數字健康躍升,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系十三屆北京市政協委員、北京醫聯家醫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編輯: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