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5日電(記者 呂婉瑩)“心上人,我在可可托海等你……”2021年,一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讓可可托海進入大眾視野,成為眾多年輕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但深耕礦業行業的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工商聯副主席吳城,更關注可可托海“因礦重生”的故事。
“美麗的可可托海不只有深情的牧羊人,還是我國的‘功勛礦’——可可托海三號礦的所在地?!眳浅钦f。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可可托海三號礦脈曾為我國“兩彈一星”、航空航天等國防軍工產業提供必需品: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所使用的鈹,第一顆氫彈爆炸所使用的鋰,第一艘核潛艇聯合試驗所使用的鉭、鈮,第一顆人造衛星所使用的銫,主要都來自可可托海,因此三號礦脈也被譽為“功勛礦”。20世紀末,隨著大批工人離開可可托海,當地政府在礦區原有設施的基礎上進行改建,可可托海逐漸成為愛國主義旅游目的地。
產業興經濟興,產業富群眾富。礦山地區大多產業單一,缺少更多的經濟發展支撐。在礦山地區工作多年的吳城,看到了礦區鄉村振興面臨的挑戰。可可托海的故事是深埋吳城心中的一粒種子,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將礦山開發建設與鄉村振興相結合,助力礦區“復綠生金”。
一年中,吳城多次實地走訪,聽取一線群眾和專家學者的建議。在精心打磨后,他擬在今年“兩會”期間提交以文旅礦山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相關提案。
吳城發現,很多礦山地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稟賦,他建議加強整體規劃,因地制宜挖掘地域特色,將礦業行業單一的發展模式向多元業態模式轉變,通過與民族特色、鄉村文化等充分融合,打造文旅礦山。
“文旅礦山就是運用‘礦山修復+文旅’等方式,將‘生態欠賬’變為富民資產,將工業遺跡改造利用,通過打造富有特色的精品文旅礦山助力鄉村全面振興。”吳城表示,這也是為傳統的礦業行業注入長期主義、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新理念。
吳城還建議,可通過實施“誰破壞誰治理”、新舊采礦用地掛鉤制度,從根源上減少因礦山開采導致的生態破壞。同時,要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文旅礦山項目。礦山恢復治理技術難度高、工程量大、投資多、周期長,可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模式,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投資建設。
如今,可可托海成為熱門旅游景點,木里礦區重披綠裝,吳城期待在未來,能有更多的礦山地區從“因礦而生”走向“因礦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