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就是要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目標,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保證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就是要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培育新質生產力為目標,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起點是“新”,關鍵在“質”,落腳點在“生產力”,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適應新產業、重塑新動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是夯實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物質技術基礎的重要舉措。
傳統產業向高端進階,用數字賦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傳統產業是我國制造業的主體,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在制造業中占比超過80%。對于傳統制造業來說,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就是加快數字化轉型,以綠色為底座,向價值鏈高端進階,實現高質量發展。著力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加快設備更新、工藝升級、數字賦能、管理創新,推動傳統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堅持把創新作為推進新型工業化的根本動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高能級創新平臺,加大突破“卡脖子”技術瓶頸,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統籌實施工業領域碳達峰行動,“一業一策”推動重點行業綠色改造,打造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積極發展新能源、氫能、新型儲能等產業,打造高效生態產業集群,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并向價值鏈高端躍升。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形成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新質生產力是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動力來源。目前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占GDP比重約13%,成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發展壯大新能源、新材料、智能網聯汽車等新興產業,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的增長點。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培育產業生態,搶占競爭制高點,推進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推動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元宇宙、下一代互聯網、6G、量子信息、深海空天開發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加快形成符合我國實際的未來產業發展模式,構筑未來發展新優勢。沿海地區重點布局現代海洋、新材料等產業,中西部地區借助區域航空航天產業基礎優勢培育航空航天等相關產業。
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基礎,切實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加快建設完善需求導向、應用牽引、企業主體、政產學研金有機結合的產業科技創新體系,推動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成為新型工業化的“最大增量”。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產業創新,持續優化創新平臺網絡,加快培育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和單項冠軍企業,帶動技術和產品迭代升級。深入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全面實施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統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產業基礎再造工程、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
打造“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數實融合。當前,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5G網絡,數實融合已步入深化應用、變革創新、引領轉型的新階段,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模式新業態、增強企業創新活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顯。要進一步聚焦底層基礎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構建數字經濟研發新生態,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統、數據庫和工業軟件等“卡脖子”等領域實現突破,有序推進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通信設備、鋰離子電池等領域上新臺階。推進“機器換人、設備換芯、生產換線”,加快智能工廠、智慧供應鏈建設,以智能化重塑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構建云計算、數據服務、應用技術、容災備份等數字產業體系,加快實施智改數轉網聯,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