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協網北京3月8日電(記者 付振強)“食”安天下,“質”撫民心。一日三餐,是人民群眾最基本、最普惠的民生訴求,也是老百姓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專職副主席李世杰表示,近年來我國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立法和監管力度,食品安全狀況總體穩中向好,群眾食品安全意識不斷提高,但食品安全領域仍有不少隱患。他呼吁,要嚴把食品安全每一道防線,以安全健康綠色的食品供給,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
在李世杰看來,當前食品安全問題具有多樣性。“比如,食品行業的經營主體規模龐大,競爭激烈。小規模餐飲機構、游商攤販等為了追求利潤,往往違規使用添加劑,達到增香提色目的,即便是使用合法添加劑,也缺乏嚴格的劑量限制。還有一些經營者虛假宣傳,將使用食品添加劑調制出的食品宣傳為原汁原味的健康食材。經營外賣的餐飲檔口、簡易預制菜的監管措施也存在不足,有較大隱患。”李世杰舉例說。
李世杰在日常調研中還發現,有的食品標簽專業術語繁雜,相關知識有待普及。“有的廠家故意把生產日期、保質期標得很‘隱蔽’,消費者很難找到。”
如何守牢食品安全底線?李世杰認為,首先要重點加大對線上平臺、養老機構、社區團購、學校等領域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加大預制菜產業全產業鏈食品安全監管,確保監管全覆蓋、無遺漏。
針對當前對食品監管和處罰力度不夠的問題,李世杰建議,進一步完善懲罰性賠償制度,注重《民法典》《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之間的協調,提高舉證標準細化舉證責任,大幅度提高賠償金標準,將生產者、經營者的凈資產或年度營業額的一定比例作為懲罰性賠償的上限,嚴厲制裁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此外,要建立健全消費者群體性利益保護機制,鼓勵開展食品安全公益訴訟。
“加大食品安全執法監管力度,還要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工作。”李世杰呼吁,可借鑒“明廚亮灶”經驗,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探索推行“開放廠房”,支持鼓勵“全過程透明”,讓消費者可在線了解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儲藏運輸等全過程實時情況,提升“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安全監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