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司晉麗
“如何以高質量技能人才供給,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我認為,推動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是一個重要途徑。”圍繞新質生產力如何推動高質量發展,全國政協委員、知乎創始人兼CEO周源反復思考的一個著力點便是人才問題。
當前,新一輪科技與產業變革浪潮洶涌,國家戰略需求與教育科技人才供給之間的平衡成為新的考驗。深化高校育人模式改革,建設教育強國,仍然是全社會需要共同思考和推進的重要議題。如何推動高校育人模式改革,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周源認為,應當以高質量技能人才供給,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
“首先要明確功能定位,以高質量終身教育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周源表示,隨著就業市場的結構性變化,新型勞動者群體逐漸成為主力軍。他們接受過高等教育,具備科學文化素養和專業經驗技能,從事于先進制造業和第三產業。為滿足這一群體的特點和訴求,高等教育和職業技能提升服務應更具針對性,助力中國從“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型,拉動未來產業發展和形成新質生產。
新質生產力源于科技創新,落腳于產業升級,關鍵在于人才支撐。周源認為,通過深化產教融合,培養“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和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等,為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產教融合’作為科技、人才、產業的交匯點,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以高質量人才供給引領現代化產業升級。”
此外,還要突出科技創新,以高質量AI技術賦能教育實現變革式發展。周源說,教育機構和教師需要積極適應和掌握AI技術,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和教育素養。同時,應鼓勵教育技術企業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和AI大模型的發展,不斷探索創新,賦能教育行業實現變革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