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數據>數字新基建
以“智能母工廠”建設為抓手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
實現新型工業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基礎,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實現新型工業化是關鍵任務。推進新型工業化要把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貫徹到全過程,既要實現技術先進性,順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發展,以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還要注意產業體系完整性和產業安全性,尤其是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加速重構背景下,要避免因制造業境外轉移、“過快或過早去制造業化”而引發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問題,把產業核心技術和基礎能力保留在本土。因此,建議借鑒日本20世紀80年代中期全球制造業布局模式——“母工廠”的經驗,同時疊加當今世界智能化、數字化的新型工業化的技術發展趨勢要求,大力建設“智能母工廠”,從而推動形成具有技術先進性、體系完整性和產業安全性現代化產業體系,推進新型工業化。
“母工廠”模式是日本為應對本國制造業轉移的同時留住產業核心技術能力而形成的制造模式,20世紀80年代中期,受日元升值的影響,很多日本企業開始到國外投資建廠,如何處理國內部門與海外工廠的關系,成為企業戰略決策的重要課題。與美國多數制造業企業將制造和工廠全部轉移至海外的做法不同,更多的日本企業選擇了在國外與國內實施“分工”制。這種將國內一家工廠作為國外工廠的技術依托、作為國內技術創新的種子基地的做法,被稱為“母工廠”制,國內這家工廠是海外布局工廠進行復制建設的母體。“母工廠”是聚集企業核心制造技術、擁有完整生產系統、具有技術創新功能、能向海外子工廠傳播先進技術和培養技術人才的戰略基地,承擔開發試制、技術支援、維持本國技術地位、根據技術變革趨勢適時調整制造戰略等功能。建設“母工廠”需要從生產設備優化、制造系統引入、現代管理方式創新、多層次人才培養、示范先行以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諸方面著手,統一規劃,協同展開。在產業“雁陣”轉移和企業外遷大背景下,通過建設“母工廠”這種“現代核心工廠”,把供應鏈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制造和創新能力留在國內,有利于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在智能化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趨勢下,要建設能適應和引領技術變革趨勢的“母工廠”,必須建設智能化的“母工廠”,尤其是基于通用人工智能技術的“智能母工廠”。人工智能是基于算力、算法和數據等關鍵要素發展起來的、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能夠逐步使機器具有人類的智能,具有滲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協同性、顛覆創新性、自主生成性和高效賦能性,對人類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和深遠的影響,是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當前,我國人工智能企業數量超過4400家,較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270家,全國已建設近萬家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在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未來,我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重點方向是進一步加快以人工智能全方位、深層次賦能新型工業化,要針對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原材料、能源電力、消費品等重點行業,構建重點行業大模型和工業知識庫,以場景應用為牽引,大力發展智能工廠,以制造業全流程智能改造實現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推進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這意味著,未來應該以建設“智能母工廠”為抓手深入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智能母工廠”與一般意義“智能工廠”“燈塔工廠”不同,一定是設在本土的、作為國外企業復制的母體企業,能發揮技術支持、開發試制、先進制造技術創新應用的核心工廠。現在我國已經有企業在嘗試打造“智能母工廠”,2023年5月聯想集團在深圳投資超過20億元的南方智能制造基地正式規模投產,這個聯想集團南方智能制造基地就被賦予了聯想集團的“智能母工廠”的角色。
大力推進“智能母工廠”建設,首先國家應該著手制定《面向未來的“智能母工廠”中長期發展規劃》,逐步推動形成我國制造業“智能母工廠”體系。圍繞代表性的制造業,尤其是十大先進制造業,加快出臺到2035年“智能母工廠”發展規劃和相應扶持政策,建設具有“智能母工廠”體系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其次,要出臺“智能母工廠”的試點示范標準,引導企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建設自己的“智能母工廠”。通過試點示范標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結合自身條件進行申報,搭建知識咨詢分享平臺,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可擴散的成熟案例和標桿企業,引導各類企業積極參與到“智能母工廠”建設中;第三,以“智能母工廠”建設為平臺,圍繞“一帶一路”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支持龍頭企業在建設“智能母工廠”基礎上,在全球布局自己的生產體系和供應鏈系統,尤其是支持企業借助“一帶一路”產業園區建設,結合自己的市場定位和發展戰略在海外重點園區投資設廠;最后,集合促進自主創新和智能制造的各類產業政策,營造有利于“智能母工廠”建設的生態環境。要整合創新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產業扶持、技術創新、海外合作、總部企業等各類政策,包括金融、財政、土地、稅收、公共技術服務、人才、產業基金等各個方面,形成一個有利于企業建設“智能母工廠”的政策環境。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編輯:王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