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研究與實踐
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幾個切入點
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新質生產力都是一個可以撬動全局、推動系統、決定歷史進程的思想成果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視察時提出了新質生產力這個科學概念,以后又在多個場合作了闡述,特別是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進行了系統論述。總的來說,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學說的創新和發展,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性核心概念,是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時刻發出的時代強音,是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的戰略性部署。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新質生產力都是一個可以撬動全局、推動系統、決定歷史進程的思想成果,進一步加深對其理解,要把握好幾個角度和切入點。
要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生產力的經典定義來理解。在經典馬克思主義看來,勞動者、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構成生產力的三要素。生產力三要素的歷史發展和辯證展開,蘊含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邏輯。從經濟和科技發展實踐中可以看到,勞動對象聯系著新材料、新能源等,勞動工具聯系著信息化、人工智能、高端精密設備等,勞動者聯系著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的專業人才和產業隊伍等,這一點也可以聯系列寧關于勞動生產率的論述來理解。科技在生產力要素中的全面滲透、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生產力要素革新的自然延伸。馬克思把勞動工具看作劃分時代的主要標志,論述了手推磨和蒸汽機的區別,實際上勞動對象和勞動者都是有時代的質的規定性的。列寧把勞動生產率看作社會主義戰勝資本主義的根本標準,實際上是把科學技術納入了生產力系統。這啟示我們,每個時代都有屬于那個時代的新質生產力,因而,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是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概念,完全可以納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生產力理論體系之中,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要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理論創新的歷史進程來理解。在最一般的意義上,生產力理論就是關于發展的理論。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經過理論和實踐的艱辛探索,在生產力理論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實現了我們黨生產力理論的一次重大集成和綜合。把新質生產力放在這樣一個一脈相承的譜系上,我們就能更深刻地理解這一概念的歷史意義。
要從日新月異的科技革命來理解。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深刻變化,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是對歷史經驗的高度凝練和創新發展,表明我們黨對科技革命及其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新質生產力重點是“新”,關鍵是“質”,生產力是一般理論內涵,“新”和“質”是時代命題和特殊要求,結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理論創新的有機體,涵蓋了發展生產力的一般要求和抓住科技革命機遇的特殊要求,指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存在的瓶頸和短板,指明了解決問題的重點和路徑。新質生產力這個理論成果,充實完善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函數,由此我們可以深深體會到領袖思想的偉力,體會到習近平總書記的理論勇氣和使命擔當,體會到這個概念的時代意義。
要從大國競爭和中美博弈的世界格局來理解。大國競爭是一種力的運動,各種力量縱橫捭闔,消長變化,牽引制衡,塑造出一定時代的世界格局,其中必有一些大國關系具有決定性作用。科學技術尤其是高新科技決定著人類命運,決定著國運盛衰,是真正的“國之大者”,不可不察。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期,重點是核技術,我們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搞了“兩彈一星”。現在是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等,我們正在追趕,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大國競爭不僅看規模,更要看質量,不僅看總量,更要看結構,不僅看存量,更要看增量。
要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來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對矛盾體是馬克思主義對社會運動的基本觀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二者處于永恒的辯證運動中,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改造社會的基本方法。我們干革命,搞改革,促發展,推進現代化,這是篇大文章。40多年來,我們就是靠改革開放這個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改變了中國人民的面貌,改變了中華民族的面貌,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更要靠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現在,影響和束縛人才培養、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結構性障礙還有很多,人們對人才培養模式、科技管理體制、科技創新環境、成果評價體系、知識產權保護、科技對外開放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反映很多,要求很急迫。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對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推進更高質量的改革和更高水平的開放,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歷史契機和實踐切入點,這里面蘊含著高超的領導藝術和方法論意義。
要從建設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來理解。第一個百年歷史性任務的如期完成,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宏偉藍圖,提供了堅實基礎和歷史新起點,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則為新的征程提供了新的邏輯起點和理論支點。我國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許多產業還仍然處于產業鏈中低端,差距主要在核心競爭力上。當今世界的國際競爭是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本質上是高質量生產力水平的競爭,技高者強,質優者勝。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吹響了向高質量發展的進軍號。
(作者陳寶生系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主任)
編輯: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