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農業>資訊
礦區“蝶變”成“三園”
穿過數不清的小橋和流水,便到達了東衡村。這個坐落于浙江省湖州市德清縣洛舍鎮東南方的村莊,馬路寬敞,街道整潔,白墻青瓦,讓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而就在十幾年前,東衡村卻是另外一副模樣。
“東衡村過去是遠近聞名的礦產大村,最輝煌的時候,全村共有18家礦產企業。”村委委員楊建偉說,久而久之,過度開采礦石使自然生態和人居環境遭到嚴重破壞,“每當開礦,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為了把良好的生態環境還給村民,2009年,東衡村決定關停全部礦企,隨即打響了一場礦區環境綜合整治戰。
可是,接二連三的問題隨之而來。礦企一關停,等于斷了老百姓主要收入來源,村集體經濟更是停滯不前。更關鍵的是,關停后的礦區滿目瘡痍,留下一個個深坑,造成巨大安全隱患。楊建偉回憶,當時礦坑還成了各類工業垃圾、建筑垃圾等的填埋場,對生態環境造成“二次破壞”。
“過去,這里目之所及的地方,全是礦坑。”楊建偉帶著記者來到一片種滿小麥的田邊,順著他手指的地方望去,只見一片嫩綠在天地間鋪展開來。
那么,千畝良田是如何從礦坑里“長”出來的?東衡村首先對礦坑進行了無害廢棄渣土填埋,隨后開始全方位生態修復和環境再造行動。從2011年起,全村共整治礦坑礦地3000多畝,累計填土3000多萬立方米。緊接著,為加快推進村莊發展,東衡村推進土地統一流轉,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讓農民土地入股、農地入市,同時建設“三園”,推動產業升級。
何謂“三園”?一來疏浚清淤,擴展水田,利用廢棄礦地墾造水田,一個1600畝的農業園“蝶變”而來;二來通過土地入市項目,打造規劃面積680畝的眾創園,取名“鋼琴小鎮”,年產值如今可達2.5億元;三來建設文創園,以美麗鄉村精致小村建設為契機,村里先后完成趙孟頫墓地修復、公園修建、農民藏書樓、文化禮堂、鄉村數字影院等工程。
近兩年,東衡村繼續加速奔跑在高質量發展的康莊大道上,引進了先鋒農機、魚菜共生等農業項目,帶動村民就業增收。202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7.2萬元。為持續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東衡村積極拓展外部合作,引進運營團隊推進整村運營,通過發展全域旅游提升農業價值鏈,帶動發展美麗經濟。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