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為首都高質量發展 貢獻政協力量>要聞
石峽村村民:“長城是我們的家呀,我們不保護誰來保護?”
初夏的石峽村空氣清新、綠樹成蔭,群山環抱中,一片靜謐。
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北京市延慶區八達嶺鎮石峽村鄉親們的回信,讓這個長城腳下的小山村“沸騰”了。
“沒想到總書記這么快給我們回信,我們以后保護長城更有勁兒了、文旅產業更有信心了!”5月16日,石峽村黨支部書記李漢東面對記者,難掩激動之情。
李漢東告訴記者,石峽村,曾是一個經濟落后、人煙稀少的小村落,多年前,村里的很多壯勞力都會進城打工。近年來,通過保護長城、挖掘長城文化,依托長城資源走上了“致富路”,村民回來了,村子也熱鬧起來了。
每天爬長城成了習慣
故事要從長城保護員說起。
2019年,梅蘭芬、劉紅巖等6位村民,經過考核正式成為石峽村的長城保護員。
北京市延慶區段的長城始建于明朝,是重要的軍事要塞,鴛鴦樓、將軍樓、羅鍋城等古建筑群就在其中。這里的山路不僅陡峭,而且沒有任何防護措施,上山下山全靠村民的智慧與堅韌不拔的毅力。
長城保護員的工作重復且勞累,他們需要每天早上8點從家出發,背上干糧和水,手持登山杖,沿山而行。“這里的長城沒有對外開放,但也有一些游客會自行上山游玩。我們不僅要撿拾隨處亂丟的垃圾,還要勸導游客不要在城墻上亂刻亂畫,也不要在山上逗留太久以免發生危險。另外,墻體或城樓有損壞的地方還要及時拍照、上傳,交給專業人士去評判如何修復。”劉紅巖介紹道。
長城保護員最怕夏天。“一到夏天,山上草密林深,經常有蛇出沒,還有一種咬人的紅螞蟻,非常危險,所以一般我們上山手里都會拿一根棍子,連走帶打草,‘打草驚蛇’嘛。”劉紅巖笑著說。
除了來自蟲蛇的攻擊,惡劣天氣也是最大的風險。梅蘭芬告訴記者:“在長城上可能會碰到極端的天氣,有時候大風刮得人都站不穩,我們只能扶著墻慢慢地往上挪。”
在風吹日曬中,梅蘭芬、劉紅巖已經走過了5個年頭。“每天爬長城成了一種習慣,如果哪天不去,就好像缺了點兒什么。”劉紅巖說道。
讓長城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梅蘭芬、劉紅巖緣何能與長城結緣?還得從一位資深的長城保護員說起。
在石峽村,梅景田是最早自發守護長城的村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守護長城已有43年的歷史了。80歲高齡的梅景田回憶,20多年前,他一個人上山時,碰到在長城上亂刻亂畫的游客,他試圖阻止,卻遭到了游客的圍攻。由于當時保護長城完全出于自發,很難和游客講道理,為此他還受過不少冷言冷語。
“我從小長在長城腳下,當看到有人破壞長城,就像自家房子被損壞的感覺。”聊起對長城的感情,梅景田一度哽咽,“現在好了,國家承認我們是正式保護員,和游客講道理時腰桿兒也硬了。”
梅蘭芬是梅景田的女兒,劉紅巖是梅景田的外甥女。在梅景田的影響下,女兒、外甥女都成了長城保護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對負責區域內的長城上的每一塊磚、路上的每一棵樹,都爛熟于心。在梅景田的記憶中,長城上曾經有一塊帶字的城磚,但后來怎么也找不到了,他感到十分惋惜,所以他一再跟記者說:“長城就是我們的家呀,我們不保護,誰來保護?”
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梅景田上山越來越困難,便囑托女兒和外甥女,“要拿起接力棒,替我把長城繼續守護下去。”
梅蘭芬和劉紅巖經常會帶孩子上長城,和孩子一起撿拾垃圾,給他們講爺爺、舅舅保護長城的故事。“祖先給咱們留下的長城奇跡,必須要有人接續保護它,讓它世世代代傳下去。”梅蘭芬說。
用長城這張“金名片”帶動周邊村落發展
近年來,石峽村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文化資源,把原先那個偏遠破敗的小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現如今家家戶戶都把房子翻新了,有的還蓋起了二層樓房,村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延慶區政協委員、北京媯水人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賀玉玲是石峽村的新村民。10年前,她來到石峽村時注意到,這里有著得天獨厚的長城文化資源,于是她開始布局文旅與民宿產業,結合長城的建筑特色,將村里的院落改造為不同主題風格,不僅吸引了游客的光顧,也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就業率。
“依托長城資源,我們打造了‘石光長城’等多個文化品牌,建設起‘農、文、旅’一體的產業鏈。民宿、餐飲等產業的發展還帶動村民經營起酒坊、油坊、山茶坊等配套工坊,開展各項文旅活動,使得這一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被有效盤活,帶領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賀玉玲分享道。
“我們希望把產業做得更大、更強,也希望更多人來到石峽村,感受我們長城腳下的生活與文化,用長城這張‘金名片’帶動周邊村子的經濟發展,共同守護好長城,世世代代把長城文化傳播下去。”李漢東堅定地說。
石峽村一代又一代村民用腳步丈量長城,用實際行動守護著長城這座無價之寶,也踐行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他們用青春年華書寫著對長城的諾言。
記者:解艷華 凌子怡(實習)
攝像:宋寶剛 杜曉航
后期:李玉禎
文字編輯:李晨陽
新媒體編輯:袁天雨(實習)
審核:周佳佳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