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十四屆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大會發言
全國政協常委、安徽省政協副主席鄭永飛:守正創新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改革開放以來,開放型經濟體制建設對中國經濟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不僅引領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而且促進了國際的經濟交流和合作,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
開放型經濟體制的實施也誘發了若干問題,中國迫切需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來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創新驅動發展需要更大程度引入國際先進技術、經營理念、管理經驗和市場機會,以更強力度拓展國際人才、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提升經濟發展水平,解決我國現有經濟發展存在的水平不高、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推動制度型開放,學習借鑒引入國際通行規則、規制;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需要主動擔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引進更多國外先進技術和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因此,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守正創新是基本原則,既要在中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的基礎上制定開放戰略和政策措施,也要有效發揮開放型經濟的優勢并降低其劣勢的影響。
為此,建議:
一、 破除傳統開放模式的局限和不足。傳統的經濟開放模式和開放體制往往存在依附性、低端性、階段性、失衡性和鎖定性的問題。而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邏輯,就是要通過高質量開放體制機制建設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更好地適應當代世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二、 推動高質量發展。降低國際分工的依附性、打破價值鏈分工的低端性、超越開放結構的階段性、破解開放格局的失衡性以及打破開放利益的鎖定性,都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環節。這將有助于提升我國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 加強制度型開放。除了商品和要素的流動型開放外,還需要著力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這將有助于形成對外開放新的制度優勢,提升我國經濟的開放水平和發展質量。
四、 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在全球治理體系面臨變革、經濟全球化規則面臨重構的背景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需要主動擔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建設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可以更好地適應這一新形勢,推動我國經濟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邁進。
五、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開放過程中,要注重行業間的平衡發展以及東西部地區的均衡發展。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和調整貿易結構等方式,可以促進行業間和地區間的協調發展,縮小東西部地區的發展差距。
六、 堅持互利共贏的原則。在推進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互利共贏的原則。既要考慮自身利益,也要尊重他國利益關切,推動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經貿治理體系。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