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政協人語
以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加速度”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新動能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釋放了“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的旗幟”這一信號。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更好發揮知識產權制度激勵創新的基本保障作用,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創新,知識產權作為保護和激勵創新的基本制度,既為創新賦權,又為創新賦能,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催化劑、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政策舉措,我國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能快速提升。2023年,全國有效專利產業化率達54.3%,企業實現產業化的發明專利平均收益為829.6萬元/件,均呈穩步上升態勢,知識產權已成為推動創新創造的重要力量。然而,我國知識產權轉化運用仍然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一是知識產權“由大到強”的轉變仍然迫切。截至2023年底,我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已近500萬件,國內有效專利數量、國際專利申請量等指標居全球第一,但理性來看,知識產權數量絕對優勢與創新能力是不完全匹配的,有相當一部分專利因缺乏創新性而不受市場青睞。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的《2023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2023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9.6%,是近五年來最高水平,但與發達國家動輒50%以上的轉化率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二是體制機制障礙仍未完全破除。知識產權轉化運用與科技成果轉化、技術轉移、創新創業等相關工作職責分工交叉、政策重疊或協同受限,所涉及的國有資產監管、評估定價、稅收優惠、考核獎勵等政策協同仍存在堵點。知識產權介入科技創新過程不充分,知識產權對接創新鏈和產業鏈,介入從創新到產品的全流程仍不夠深入。
三是有影響力的綜合交易平臺仍較欠缺。目前,各省專利轉化服務平臺之間的互通不夠,甚至同一個省份各地市之間的專利轉化平臺都相互獨立運行。各地現有的知識產權交易服務平臺側重于開設機構的主要業務,不同的平臺,提供的服務千差萬別,尚未形成統一的、被企業廣泛接受的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業務信息服務平臺。企業在辦理知識產權業務時,因不熟悉辦理渠道,導致人力、物力等交易成本增加。
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效能直接決定著知識產權功能實效的發揮。應對標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做好知識產權轉化運用工作。
加強戰略布局,產出更多“值得轉”的高價值專利。以高價值專利培育為核心,推動知識產權高質量創造。推動企業加強專利戰略布局,深入分析研究市場需求和技術發展趨勢,制定技術和市場相融合的知識產權戰略,強化專利質量管理和評估,做好分級分類管理。加快推動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實施專利申請前評估制度,建立以產業化前景分析為核心的評估邏輯,實現由在項目結題、職稱評定、人才評價等指揮棒下申請專利,向從產業應用和市場競爭需要出發申請專利的根本性轉變。圍繞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等優勢產業組建知識產權聯盟,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體系,在產業價值鏈中高端開展專利布局。
聚焦“一網通辦”,打造專利“便利轉”的一站式交易服務平臺。秉持避免重復建設、節約財政資金的宗旨,強化政府部門的引導和監管,發揮創新主體、經營主體知識產權運營的主體地位,運用“互聯網+”技術,整合知識產權交易與服務各相關參與方,對接知識產權融資、評估、轉移對接等專業服務機構,建立以市場為主導、政府指導、涵蓋轉化運用各方面的規范化一站式知識產權交易服務平臺,努力讓所有受眾都能夠通過平臺獲得便利服務,降低交易成本,持續完善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服務生態。
激發內生動力,推動形成創新主體“主動轉”的市場氛圍。最大限度賦予高校院所和科研人員知識產權轉化運用自主權,加快健全免責和容錯機制,為專利轉化運用“松綁”,優化知識產權權益分配機制,激發各類人才創新活力和成果轉化的內生動力,真正讓創新者主動推動成果轉化、享受創新利益。要加快新領域新業態知識產權立法,加大對戰略前沿技術、新興產業、重點領域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引導企業更好“引進來”“走出去”,促進形成有利于知識產權轉化運用的良好氛圍。
(作者譚文英系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市場監管局副局長)
編輯:崔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