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委員履職故事
為國履職為民盡責
——全國政協委員張萍履職故事
張萍
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蘭州市知聯會會長,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甘肅分所所長。
甘肅,如同一柄玉如意,鑲嵌在祖國大西北。祁連山下的張掖位于“玉如意”的曲頸部,這里自古就是拱衛國家安全、溝通中原西域的戰略要地。從小在張掖長大的全國政協委員張萍,身上不僅具有西北女子的豪氣與颯爽,更多的還有對家鄉始終不變的深情。
“生于斯、長于斯、成于斯,我愿報于斯。”無論作為地方政協委員還是全國政協委員,張萍始終堅信:為國履職、為民盡責是自己不變的追求。
■始終旗幟鮮明講政治
今年2月底,全國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兼秘書長王東峰與張萍開展了“一對一”談心。得益于全國政協這項寓思想政治引領于團結民主之中的制度性安排,張萍有機會以黨外委員的身份,向全國政協領導全面深入地介紹這些年自己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心得體會與履職實踐,并得到了肯定和鼓勵。
這次交流讓張萍倍感振奮:“全國政協是一個‘大學校’,更是一個‘大家庭’。在這里,我感受到了溫暖與力量!”
在同事們眼中,張萍在本職領域中小有成就,又能在全國政協履職多年,算得上“成功人士”了,但她總是時常告誡自己: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和為民履職的情懷,以學生的心態去認真學習、積極履職,才能對得起黨和人民的信任——
2013年,張萍參加了全國政協新任委員學習研討班,圍繞如何做好調查研究、人民政協的經常性工作、政協委員的權利和義務等內容進行集中學習和專題研討。
“在學習中,委員們會在交流中結合各自工作實際,談體會、講認識、話舉措,大家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充分體現了政協委員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特點。”張萍說,這種學習研討不是單向的知識灌輸,不是簡單地你教我學,而是以充分研討交流為基礎的創造性學習,更是有針對性的政治引領,對于她這樣的新任全國政協委員迅速適應角色、拓寬履職視野、提升履職能力非常有用。
“學習是人民政協的優良傳統。在全國政協,有大量的學習平臺與機會,學習氛圍濃厚,學習資源豐富。”張萍說,在全國政協通過系統、專業、持續地學習,自己已經越來越善于在政治和大局上看問題,用更辯證更全面的視角分析問題,履職能力也在不斷提高。
除了參加全國政協組織的學習培訓,張萍還注重通過協商議政活動進行學習和相關交流。
2023年5月12日,全國政協圍繞“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召開遠程協商會。這是十四屆全國政協召開的第一場遠程協商會,張萍在甘肅分會場以視頻連線的方式列席會議,得以全程聆聽了與會委員的真知灼見和相關部委的解答回應。
“通過設立視頻會議分會場增加協商座談會列席委員名額,邀請部分全國政協委員列席常委會會議等形式擴大委員參與面,對于像我這樣長期在地方工作的委員來說機會難得,能夠幫助我們更加了解黨和國家大政方針、更加明晰履職重點,更好履職盡責。”張萍說。
此外,張萍還十分珍惜向身邊委員學習的機會。“全國政協委員是各黨派團體、各族各界的代表人士,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張萍說,每次參加全國政協的協商議政活動,她都會虛心地向其他委員請教學習,每次視察考察調研,都是一次生動鮮活、收獲滿滿的學習交流之旅。全國政協中共黨員委員聯系黨外委員制度更是讓張萍受益良多——她是無黨派人士界委員,與她聯系的全國政協黨員委員是“衛國戍邊英雄團長”祁發寶。在與祁發寶委員的聯系中,張萍認真聆聽“英雄團長”為捍衛祖國領土主權、維護國家核心利益身負重傷的故事,深刻理解了什么是“以生命赴使命”的忠誠擔當,作為全國政協委員在任何時候都要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始終保持堅定不變的政治立場。
■用心用情寫好每一件提案
張萍動情地介紹說,習近平總書記對政協委員提出了“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守紀律、講規矩、重品行”的要求,這是我不變的政治責任,我要用自己履職成效自覺服務人民群眾。
張萍成為全國政協委員11年多來,除了積極參加協商議政活動,一共提交了58件提案,每一件提案都是她用心建言、用情履職的結晶。對于張萍而言,她這些年對提案的追求概括起來就是四個字:“專、精、深、實”。
專即專業。似乎是注冊會計師的職業使然,張萍的每一件提案都有著專業的視角、專業的分析和專業的建議。
2013年,剛剛成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張萍準備從自己的專業入手,就“合理變更會計期間”提出提案。在充分調研的同時她廣泛征求了同行的意見,其中大多數表示支持,認為這樣做能緩解年底會計工作的堆積、減輕工作壓力;當然,也有人好心勸她不要給自己找麻煩。“說實話,我當時也有一些壓力和顧慮。但是考慮到我既然是會計行業的委員,應該把握全國兩會這樣難得的機會反映廣大從業人員的心聲。”張萍最后還是決定向大會提交關于修改會計法中對會計年度進行統一規定的提案。
令她沒有想到的是,全國兩會閉幕后不久,財政部會計司工作人員就聯系她溝通提案相關問題。在之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中她的建議被采納。
此后,張萍圍繞自身專業持續發力:2019年提出關于企業扶貧支出建議在所得稅稅前扣除的提案,其中多條建議被相關部委采納吸收,提案被評為“全國政協2019年度好提案”“十三屆全國政協優秀提案”;十四屆全國政協以來她提交的4件提案中有3件與會計行業相關……
精即精益求精。對待每一件提案,張萍都堅持精心調查研究、精準建言獻策,努力做到精益求精、提出實效。
2013年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前不久,張萍所在的會計師事務所接到一項工作——對河西玉米育種基地進行審計和評估。
河西走廊雜交玉米種子生產基地的制種產量,占到了全國大田玉米用種需求的一半以上,當時基地正在推進120萬畝以上的基地規劃建設。
為了摸清情況,張萍帶著同事和兩位農業方面的專家專程前往張掖、酒泉、武威等地,與當地財政局、農業局、農科院、制種企業的負責人和農戶代表進行了深入交流。通過調研,結合審計情況,張萍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深層次問題:在基地層面,由于農戶分散經營導致田塊小、平整度差、田間道路狹窄等,不利于大中型機械作業,同時缺少專業檢測機構和先進檢測設備。在企業層面,進駐基地的15家企業沒有一家在本地設立總部和研發、營銷中心,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少,種質資源和人力資源不足,缺乏高端研發科研人員和領軍型人才。在農戶層面,隨著農村青壯勞動力大量轉移,季節性用工矛盾更加突出,肥料和用工上漲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收入和積極性。
張萍和同事們、相關部門領導、農業專家、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對比和初步測算,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九年長遠規劃:實施標準化制種田改造、種子加工兩大工程;配套種質資源利用保護及鑒定、基地監管、土地流轉服務三大體系,等等。為此,張萍把接下來的時間全部用于精心打磨提案,并在不久后的全國兩會上提交了加速甘肅國家級玉米制種基地建設的提案。提案相關內容很快受到了原農業部、財政部的重視與采納,專門下撥轉移支付資金給甘肅種子基地,有力推動國家級核心制種基地的發展與穩定,為糧食安全夯實了基礎。
如今,張掖玉米制種面積常年穩定在100萬畝左右,年產種量4.5億公斤,在祁連山下廣袤肥沃的綠洲灌溉農業區中,一個個憑借玉米制種走上農田增效、農民增收的村莊,正在“希望的田野上”繪就新時代鄉村振興優美畫卷。
深即深入。張萍始終堅信:只有扎實開展調查研究,才能把提案提得準、提得實。這些年,她堅持在生動的現實工作和生活中發現問題、提煉提案,每一件提案背后都有一段較長時間深入一線調查研究的故事。
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張萍接到蘭州市政協的電話,說蘭州新區黨工委有幾個提案線索供她參考。她翻閱資料,注意到其中一個集中連片開發土地的設想很有價值。于是和蘭州新區黨工委負責人通了3小時的“熱線”電話詳細溝通:建設蘭州—蘭州新區—白銀黃河上游水土保持及生態修復示范區,打造一個屬于甘肅的“河套平原”。
為了寫好這件提案,張萍多次去蘭州新區、白銀等地實地調研,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和專家的支持下,獲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2020年全國兩會前,張萍一邊對照地圖,一邊思考建議,最終寫出了關于打造“隴中河套平原”的提案。
為了確保建議精準有效,張萍特意請中科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幫忙測算該工程實施后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測算出的數字讓她非常振奮,也讓她對“隴中河套平原”的認識更加深刻、成熟。于是,2021年她再次聚焦這一想法,提交了關于打造“隴中河套平原”為中東部產業轉移奠定基礎的提案。在各方關注和支持下,甘肅省政府已對相關工作進行研究部署和推進。
實即實效。在張萍的文件夾里,細心而鄭重地收藏著厚厚一沓提案承辦單位的回復函,有的函上還有她認真劃下的線段。而這些,都是她為國履職、為民盡責力求實效的生動實踐。
2019年春節前夕,張萍收到來自全國政協辦公廳的一封感謝信,感謝她在2018年度通過提案、大會發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等方式積極履職,多件提案和大會發言所提建議受到相關部門重視,推動了有關工作開展。
手捧著感謝信,張萍的眼眶不由得濕潤了,而一幕幕傾情履職和辛苦付出的畫面一一浮現在眼前:
2018年冬天,張萍和同事赴祁連山保護區的一家企業進行審計評估。沿途卻看到了一個“傷痕累累”的祁連山:大量植被慘遭破壞,肆意圍堰截流、挖坡修路導致泥石流頻發……
祁連女兒張萍仿佛聽到了祁連山的哀鳴與呼救。2018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張萍通過多種形式不懈為祁連山呼吁。
此前,張萍曾多次到祁連山下調研,了解生態破壞的具體情況。有人覺得張萍“不務正業”:“你一個會計師來這里丈量地下坑道有多少設備、有多少方沙子、拉出來多少礦石就行了,別的你管這么多干啥?”
類似的質疑這些年張萍沒少遇到,她只是笑笑。從為河西玉米制種基地建設發聲,到呼吁加強祁連山生態保護,12年來,“祁連山”是張萍放不下的鄉愁牽掛,更是她繞不開的履職主題。
就在2018年10月,祁連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在蘭州成立;11月,祁連山林區法院環境資源保護巡回審判法庭成立;當地兩萬多名裕固族群眾也轉成了護林工。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對祁連山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工作的階段性成果給予肯定:“這些年來祁連山生態保護由亂到治,大見成效。甘肅生態保護工作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希望繼續向前推進。”
如今的祁連山生態保護區如畫卷舒展,冬有蒼茫之美,夏有綠草如茵,焉支山巍峨俊麗,軍馬場水草豐茂,生態一年年向好。令張萍欣慰的,是其中也有她的一份付出與努力。
■履職服務為民是我最大的幸福
2020年冬天,張萍來到甘肅慶陽革命老區進行專項審計,因為工作需要,經常去老鄉家了解情況。
交流中一些老鄉提起,慶陽老區交通不便,不僅生活不便,農副產品也很難運出去,收入自然不高。這個意外的收獲雖然和此行工作目的無關,張萍卻不能釋懷。“在和老區群眾交流的過程中,我仿佛穿越回那個充滿硝煙的時代,目睹革命先烈們為了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拋頭顱灑熱血的壯舉。這也讓我想要盡自己所能,為革命老區做點什么。”為了加快推進革命老區公路項目建設,張萍多次赴慶陽市公路局和項目施工現場掌握重點項目進展情況,慶陽市骨干公路網的現狀和規劃也被她熟記于心。此后,她向全國政協提交相關提案,并持續不斷地呼吁推動。2021年,張萍提案中的部分建議被交通運輸部采納,對推動慶陽革命老區公路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
“全國政協一直倡導政協委員要發揮在本職工作中的帶頭作用、政協工作中的主體作用、界別群眾中的代表作用。履職這么多年,我覺得發揮三個作用就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只要是對國家和人民有好處的事情,我就會去做。”對此,張萍有著自己的見解與堅持。
2016年4月,張萍參加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涉稅專業服務的法治保障”調研組在上海調研,深入了解了行業發展現狀、面臨的困難與機遇,讓她對本職工作有了全面深入的認識。
2018年,張萍到臨洮縣審計局掛職副局長,有機會接觸到很多民營企業。她了解到,許多民營企業為當地脫貧攻堅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不少民營企業負責人也向她反映,由于缺乏相應的稅收鼓勵政策,一些企業參與扶貧的積極性不高。經過深入調研了解情況后,張萍在2019年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期間,向大會提交了關于企業扶貧支出建議在所得稅稅前扣除的提案,并于當年4月得到采納,既為參與脫貧攻堅的民營企業減輕了負擔,也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匯聚了更多力量。
在事務所的會議室里,一面寫有“傾情教育,大愛無疆”的錦旗頗為醒目。錦旗來自2023年甘肅省臨夏州積石山縣6.2級地震中受災嚴重的積石山縣吹麻灘小學。地震發生后,張萍第一時間捐款捐物,并積極組織整合事務所、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等相關資源,助力災后重建工作。
“飲水思源回報家鄉、回報社會,也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據不完全統計,張萍先后出資為蘭州市伏龍坪修水渠、為慶陽老區婁莊子小學助學、為甘南藏區修繕學校、為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捐款、為岷縣賑災,累計捐款100余萬元。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而我最喜歡做的,就是多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去深入調查研究,發揮界別群眾代表作用去傾聽民聲,繼而更好地履職為民,可謂一舉三得。而這,就是我幸福的源泉和密碼。”張萍說,十四屆全國政協去年開展委員履職“服務為民”活動,令她倍感振奮,因為這無疑給她提供了更加廣闊的履職舞臺和更加強勁的履職動力。
憂國憂民、榮辱與共是真情所系;利國利民、建言資政是職責所在。張萍說,這是我的心聲,也是我的不懈追求。“我將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政協委員的初心使命,用責任與成效去回報國家,回報人民,回報家鄉!”
編輯:崔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