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深入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加強基礎研究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非常重要的會議,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堅強決心和強烈使命擔當。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向廣度和深度進軍的一次總動員總部署,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決定》對強化基礎研究作出重大部署,是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大力推進基礎研究、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深入學習貫徹落實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認識加強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決定》對基礎研究進行專題部署,分量很重,要求強化基礎研究領域前瞻性、引領性布局,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提高科技支出用于基礎研究比重,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企業社會組織、個人支持基礎研究,支持基礎研究選題多樣化,鼓勵開展高風險、高價值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只有重視基礎研究,才能永遠保持自主創新能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科技現代化提供源源不斷的新動能。當前,基礎研究孕育重大突破,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歐美發達國家紛紛加強對基礎研究的布局,積極搶占世界科技制高點。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家發展和安全對基礎研究提出更高要求。面對新形勢新問題,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礎研究重要指示批示,深入貫徹落實《決定》關于基礎研究的重大部署,緊盯基礎研究這個“源頭”“總機關”,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頂層謀劃基礎研究戰略布局,不斷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積極塑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的創新生態,把黨中央關于基礎研究的戰略部署落到實處,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加強基礎研究取得積極進展
近年來,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牢把握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政策、抓服務的定位要求,堅持“四個面向”,推動基礎研究工作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基礎研究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進一步完善。基礎研究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印發實施《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若干重點舉措》《加強“從0到1”基礎研究工作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構成了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基礎研究領域布局體系逐漸完備,聚焦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第一性科學問題,圍繞信息、農業、制造、能源、材料等領域事關國家發展和安全的重大需求,梳理領域重點方向,作為基礎研究項目、基地、人才布局的依據。基礎研究科研資助體系基本建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基礎研究領域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部門基礎研究計劃構成定位明確、各有側重的基礎研究資助體系。
二是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基礎研究投入渠道不斷拓寬。財政投入基礎研究經費穩步增加,2023年,全國基礎研究經費投入2212億元,較上年增長9.3%,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例提升至6.65%。地方和社會資金投入積極性高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與地方政府、企業、行業部門設立聯合基金規模進一步擴大,2023年吸引外部資金29.4億元。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持續完善。財政部通過基本科研業務費、實驗室專項經費等長期穩定支持中央級科研院所、科技創新基地等開展基礎研究、加強團隊建設。科技評價體制改革持續推進。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法》把以科技評價改革導向和核心要求上升為法律要求,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評價導向的社會共識基本形成。科技部會同相關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對基礎研究人才評價提出實行代表作評價等5項試點改革任務。
三是基礎研究重大成果不斷涌現。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在一些重要領域已經開始并跑或領跑。趙忠賢團隊發現的鐵基超導材料占世界一半以上,并且保持著國際最高超導轉變溫度。潘建偉團隊多次刷新并始終保持多光子糾纏世界紀錄,墨子號衛星圓滿完成實驗任務標志著我國量子通信已處于國際領先地位。薛其坤團隊等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方忠團隊的外爾費米子研究,王貽芳團隊領銜的中微子振蕩實驗,包信和團隊的納米限域催化研究,鄧宏魁團隊的化學小分子誘導人體細胞實現重編程研究等取得了一批國際領先的重大原創成果。雖然目前我國基礎研究在世界上并跑和領跑的領域總體上還不多,但已實現了發展階段的轉變,這也和我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緊密相關。
需要看到的是,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我國基礎研究仍存在重大原創性成果不夠多、經費投入總量不足且結構不合理、頂尖科學家和高水平創新團隊較少、促進青年科學家脫穎而出的機制尚未建立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除阻礙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藩籬,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以三中全會精神和《決定》為遵循,持續抓好基礎研究改革落實
新形勢下加強基礎研究,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三中全會精神和《決定》為遵循,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從最緊迫最突出的問題入手,以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以差異化評價為導向,以多元化投入為保障,完善工作舉措,加強人才匯聚和激勵,加強基礎研究,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一是加強基礎研究統籌部署。加強基礎研究戰略規劃、政策措施、重大任務、科技力量、資源平臺、區域創新等方面的統籌。建立基礎研究重大任務落實部門協調機制,定期開展落實情況評估,加強跟蹤問效和監督檢查。持續開展基礎研究各領域體系梳理,凝練關鍵科學問題。組織開展基礎研究戰略咨詢,研判基礎研究發展趨勢,提出我國基礎研究重大任務和工作部署建議。
二是改革基礎研究評價制度。開展科研機構基礎研究評價改革試點,樹立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完善基礎研究項目分類評價機制,自由探索類項目主要評價研究的原創性和學術貢獻,探索長周期評價和國際同行評價;目標導向類項目主要評價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效能,加強過程評估,建立長效監管機制,全面準確反映成果轉化應用后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貢獻;對于具備“顛覆性、非共識、高風險”等特征的原創項目,創新遴選方式,開通項目申報、評審綠色通道。
三是打造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在我國優勢領域遴選培養一批世界級科學家,打造“中國學派”。培養使用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在國家重大基礎研究任務的組織實施中,構建首席科學家有效整合配置科研資源的機制。培育支持大批優秀青年科學家,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全面推行青年科學家項目,持續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青年人才類項目,繼續試點對優秀本科生、博士生的資助,前移資助端口,盡早選拔人才,強化對優秀青年人才的全鏈條接續培養。
四是穩步增加基礎研究經費投入。逐步擴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投入規模,加大對長期重點基礎研究項目、重點團隊和科研基地的穩定支持。帶動地方財政支持基礎研究,建立央地共同組織基礎研究項目的協同機制。引導企業加大基礎研究投入,支持和鼓勵中央企業加強基礎研究,對超出行業基準的研發投入視同利潤加回,切實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財稅優惠政策。穩步擴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聯合基金規模,鼓勵地方、企業、行業投入基礎研究。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
五是強化科技基礎能力建設。科學規劃布局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根據實際加大支持力度。以關鍵核心技術和部件的自主研發為突破口,研制一批高端通用、原創性科學儀器設備,推動儀器設備應用示范和產業化。加強科技基礎資源建設和開放共享,在腦科學、交通運輸等領域建設一批國家科學數據中心,在重大疾病等領域布局一批國家生物種質與實驗材料資源庫(館)。強化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體系化布局,形成覆蓋我國主要代表性區域和領域方向、組織完善、運行管理規范的國家野外觀測站體系。
學習好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全國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上來,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吃透改革要求,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自覺把貫徹全會精神轉化為推動加強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匯聚形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澎湃動力。(作者系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長 黃衛)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