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 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會議。全會明確了進一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推進兩岸關系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的目標任務,也為對臺工作高質量發展帶來難得機遇、開辟廣闊空間,具有重大意義。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完善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制度和政策,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我們要按照黨中央的部署,切實學習好貫徹好全會精神,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全會部署上來,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讓臺灣同胞率先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共享祖國大陸發展進步成果。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推進和平統一的基礎性工程
中國式現代化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華兒女的現代化,發展成果由兩岸同胞共享。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征程中,與新時代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相適應的兩岸經濟等各領域交流融合的新方式、新路徑。作為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總體方略的重要內容,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經歷了不斷創新、發展和深化的過程。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到福建平潭調研時指出:“兩岸同胞同祖同根,血脈相連,文化相通,沒有任何理由不攜手發展、融合發展。”2016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指出:“我們將持續推進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大會上強調:“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我們始終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繼續致力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完善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與政策主張根據形勢變化和實踐積累持續發展深化。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論述內涵十分豐富:“我們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將繼續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機遇,為臺灣同胞臺灣企業提供同等待遇,讓大家有更多獲得感”“積極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兩岸要應通盡通……要推動兩岸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合作,社會保障和公共資源共享”等論述,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兩岸一家親”的理念。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堅持在祖國大陸發展進步基礎上解決臺灣問題,旨在密切兩岸交流合作,推動海峽兩岸各個領域打破隔閡、全面融合,兩岸同胞共商發展道路、共建發展事業、共享發展成果。應充分將大陸日益增強的綜合實力轉化為推進統一的動力,通過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密切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讓更廣大臺胞分享國家發展進步與兩岸交流成果,在擴大兩岸共同利益中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而為兩岸同胞共同推動國家統一、民族復興創造了條件。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臺胞臺企參與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途徑
改革開放40余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推動下,兩岸交流合作日益廣泛,互動往來日益密切。臺胞臺企積極參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既分享了建設成果,也作出了積極貢獻,密切了兩岸經濟社會的聯系,促進了臺灣地區的經濟轉型升級。據海關總署統計,兩岸貿易額從1978年的4600萬美元增至2023年的2678.4億美元,保持高位運行,大陸穩居臺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臺灣方面的統計數據顯示,1991-2022年核準臺商赴大陸累計投資規模達2063.7億美元,大陸是臺商對外投資的最主要地區和臺灣地區的第一大貿易伙伴。
黨的十八大以來,大陸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為廣大臺胞臺企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31條措施”“26條措施”“11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等一系列惠及臺胞的政策措施出臺并落實落細,助力臺胞臺企分享更多大陸發展機遇、享受更多同等待遇。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選擇到大陸發展,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者、受益者。
40多年來,在大陸改革開放總體格局下,臺胞臺企在大陸投資呈現“兩頭在外”的外向型發展特征,與大陸內需市場、產業體系融合水平還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融合發展質量還有待不斷提高;臺胞臺企從參與交流到主動來陸,尚待深度融入大陸社會,需進一步匯聚兩岸同胞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的重大政策主張,確立了新發展階段推進兩岸經濟社會交流融合的新目標新舉措,積極以祖國大陸經濟高質量發展推動兩岸經貿關系轉向深度融合發展階段,為臺胞臺企開辟了參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新路徑。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有利于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發揮兩岸各自比較優勢,在現代化發展道路上取長補短,共同壯大中華民族經濟,進一步擴大和豐富中國式現代化內涵。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有利于為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發揮臺灣同胞的“主人翁”身份優勢和專長,全面參與大陸經濟、社會、文化建設,得到更廣發展空間、更大發展舞臺、更多發展機遇。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有利于化解兩岸誤解分歧,加深兩岸同胞相互理解,形成更加密切的情感,不斷增進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認同。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共提出300多項重大改革舉措,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將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也將為廣大臺胞臺企扎根大陸發展創造更好條件、開辟更廣空間。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為臺商臺企擴大了發展空間,有利于其生產經營方式由代工生產向自有品牌建設升級;發展新質生產力為臺商臺企提供了新機遇新動能,有利于其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深度融入大陸產業鏈、供應鏈,為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新動力;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為臺商臺企“走出去”創造了新機遇,有利于構建兩岸企業合作、向海外拓展的新興產業分工布局,防范化解地緣經濟分裂風險。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決定》提出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這令廣大臺胞臺企對大陸的未來發展有了更清晰、積極的預期,深度融入大陸新發展格局的信心更足、動力更強。《決定》提出,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體現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大陸將一如既往地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進一步完善同等待遇政策,不斷擴大臺灣同胞的受益面和獲得感。
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廣大政協委員要堅持為國履職、為民盡責的情懷,把事業放在心上,把責任扛在肩上,認真履行委員職責。”作為一名臺聯界別全國政協委員,要貫徹好落實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努力在團結廣大臺灣同胞共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中做示范、作表率、走在前。
加強團結引領,同臺灣同胞率先分享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機遇。堅持把高質量發展要求貫穿兩岸經濟等各領域交流合作、融合發展全過程,支持臺胞臺企抓住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帶來的廣闊空間和良好機遇。積極支持福建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蹚出一條新路。
堅持以人為本,努力為臺灣同胞辦實事、解難事。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急臺胞之所急、想臺胞之所想,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充分考慮臺胞利益訴求,暢通臺胞表達訴求渠道,依法保障臺胞權益,不斷增強臺胞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弘揚中華文化,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兩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園。更好發揮中華文化育人鑄魂作用,大力推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在交流交往交融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聚焦青年群體,為臺灣青年成長成才多搭臺、多搭梯。引導臺灣青年深刻認識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征和顯著優勢,認真思考臺灣在民族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促進祖國完全統一、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無上光榮的事業,在參與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追夢、筑夢、圓夢。
堅定反“獨”促統,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營造和平穩定的臺海環境。“臺獨”分裂是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風險挑戰,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嚴重隱患。堅定維護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定支持島內愛國統一力量,堅決挫敗“臺獨”分裂活動和外部勢力干涉,堅定推進祖國統一進程。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