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委員履職故事
楊超:戎裝褪去初心不改
楊超(左一)為相關部門介紹如何通過“軍民融合創新系統”解決邊境地區“空心化”“智能化”薄弱問題。(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楊超
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政協委員,阿拉善盟域社會治理中心正高級工程師。
軍裝在身,他是百折不撓的人民子弟兵,脫下軍裝,他是工作崗位的排頭兵。無論在哪個崗位,他始終堅守軍人的本色和擔當,愛崗敬業,恪盡職守。
軍旅生涯,鑄就軍人本色
愿得此生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1994年,年僅18歲的楊超懷揣夢想,光榮入伍。伴隨著國家數據信息化的進步,軍隊管理也已經進入數字信息化時代,面臨建設信息化軍隊人才短缺的問題。如何更好地利用計算機網絡實現軍隊人員和軍用物資日常管理的數字化與自動化等問題,也成為必須解決的問題。
“我的信息化知識是零基礎,但我相信勤能補拙,只要肯學,肯定能夠突破技術壁壘。”正是因為這份信心與堅定的信念,一天、兩天、三天……有時間就看書,有問題就咨詢,一本書、兩本書、三本書……終于在入伍的第7年,楊超完成了第一項系統軟件《戰備值班應用系統軟件》建設,并被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評選為科技進步三等獎。“這一次的成功讓我備受鼓舞。”一項、兩項、三項……他先后開發制作了20多個應用軟件,為提高部隊的信息化作戰能力作出了巨大貢獻。從稚嫩的少年,成長為鋼鐵戰士,再到軍營建設的排頭兵,他用16年的青春詮釋了奮斗的含義,也在自己人生旅途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本色不改 創新永無止境
2010年,楊超轉業到阿拉善盟民政局工作。“我熱愛這份事業,只要能夠作出一點貢獻、貢獻一份力量,我都會很高興,也很值得。”
剛到單位的時候,楊超主要對低保對象申請政府救助、居民家庭狀況進行核對。楊超說:“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做到‘不錯保、不漏保、應保盡保’,讓真正生活困難的居民享受到政府的救助政策,是我的最終目標。”
低保申請救助認定工作程序復雜繁瑣,分散在不同單位和各個領域,為了解決這一困難,他以加強工作領域信息建設為目標,設計開發了“一庫四平臺”系統,解決八項領域救助問題,全盟平均每年有近1萬名殘疾人和低保對象得到救助服務,民生保障和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同事們在采訪中說道:“民政的工作涉及各個部門、不同領域,程序復雜、手續繁多。在楊超的帶動下,工作流程不斷優化,‘一庫四平臺’系統得到了民政部和自治區民政廳充分肯定,還獲得民政部‘社會救助領域優秀創新實踐案例’提名,部分技術也被民政部借鑒。”
2020年,楊超因信息化建設成效突出,以及深入推進盟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需要,調任阿拉善盟委政法委工作,主持全盟“雪亮工程”和“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等國家重點支持項目建設。
“部隊成就了我,我也要將所學知識技術回饋于社會。”2020年開始,楊超帶隊多次深入邊境線、蘇木嘎查,歷時30天,完成了735公里邊境線和16.8萬平方公里邊境管理區域基礎調研,并根據地廣人稀、邊境線長、國防現代化建設任務重等實際,編制了《阿拉善盟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聯網應用項目初步設計優化方案》,推進全盟機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構建了“1+1+4+7”體系,即一朵云、一中心、四張網、七平臺系統建設內容,并將“智慧邊防”“科技護路”納入全盟綜治融合平臺統一規劃建設,先后整合接入衛健、民政、住建、政務服務、邊境等18個重點單位的行業平臺和離線數據150余萬條。
如今,阿拉善“雪亮工程”各平臺已在邊境管控、科技護路管理、盟域社會治理、民生服務保障等方面初顯成效。阿拉善盟委政法委工作人員說:“目前,全盟‘雪亮工程’平臺已有100個單位和650個用戶使用,‘綜治融合’平臺已有296個單位和1536個用戶使用,有效提升了管邊控邊科技手段,為盟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和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阿拉善夯實基礎。”
為提高專業能力,激發創新水平,楊超繼續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參加“5G時代智慧養老服務模式應用研究——以阿拉善盟為例”“智慧邊防”“互聯網+智慧養老”等多個課題研究。
建言獻策 擔當委員之責
2023年,楊超被評為履職優秀委員。
“認真寫好履職答卷是我的責任和義務,我希望所提意見建議能有益有用。”他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和專業優勢,多次深入基層調研,認真征求群眾意見,積極為推進全盟信息化建設建言獻策,先后提出了《關于提高邊境防衛管控能力的建議》《阿拉善盟數字化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項目建議》《阿拉善盟“智慧邊防試點”項目建議書》《關于推進阿拉善盟安全可靠應用替代工作方案》等10件提案與建議。
其中,《關于加快我盟盟域社會治理信息化建設的提案》《關于加強統籌全盟政府投資信息化項目建設與運維的提案》《關于學習借鑒“多多評”平臺功能補充完善綜治融合平臺建設的報告》和《阿拉善盟綜治融合平臺與“多多評”融合建設實施方案》得到了盟委、行署主要領導的批示,3項建議被相關部門采納,1項建議被自治區政府確定為試點建設項目。
“部隊的大熔爐教會我要忠于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從軍人到委員,角色變了,但初心不改、精神不變。我要努力踐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履職路上,砥礪前行,把信息化事業作為最大的職責和使命,為全盟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事業貢獻力量。”楊超滿懷信心說。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