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視 頻>委員會客廳
【委員會客廳】深度融合,開啟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發展新未來
當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數字經濟以其強大活力和變革力,重塑著各行各業的發展格局。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有利于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和發展。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著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此,人民政協網《委員會客廳》邀請全國政協委員、北京新聯會會長權忠光,中國民營科技實業家協會區塊鏈促進分會會長李立中就此進行深度解讀。
數字經濟是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主持人:《決定》明確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您認為有何重要意義?
權忠光: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和基礎,數字經濟是推動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是黨中央深刻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有利于塑造發展新優勢新動能,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李立中: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相輔相成。數字經濟有著更豐富的外延,能夠催生新業態、新物種、新模式,實體經濟升級后能轉變成對應的數字經濟,成為數字經濟的一部分,這可能是我們未來的一種生活方式。
從學術角度來看,當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步入“深水區”,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駕護航;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新技術的出現往往會引起產業變革,生產關系隨之也發生變化。當下,數字經濟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因此,“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的提出恰逢其時,有助于提升產業體系現代化水平。
產業數字化助力傳統企業提質增效
主持人:《決定》還提出,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對此如何理解?
權忠光:數字經濟的路徑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數據技術本身在應用中催生的產業,比如計算機產業、軟件產業、信息產業等,二是數據技術賦能企業全產業鏈,比如通過大數據技術、區塊鏈技術等賦能產品的供需關系研究、研發設計、生產制造、消費服務等環節,進而提升企業周轉效率和運營效率,促進降本增效,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中國是一個數字大國,如何有效利用數據要素,讓數據變得更有價值,涉及到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的應用。在宏觀層面,政務數據是最有效的應用方式,較易轉化為數字資產,因此要重點關注政務數據的產業化發展。在微觀層面,數據安全交互、數字資產規范入表等問題是數據資產產業化亟須重點解決的問題。
李立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是大勢所趨,需要行業先鋒主動出擊,迎接挑戰,切實把技術和產業融合起來,推動好技術、好概念真正落地。國家層面也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政策保障體系,提升企業數字化轉型積極性,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發展數字經濟離不開人才支撐
主持人:人才是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要素,對此您有哪些建議?
李立中:建議搭建數字經濟人才培養平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依托平臺,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合作,根據行業需求培養大批高素質的人才,為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另外,各方依托平臺共同開展科研項目,也能推動理論創新和行業進步。
權忠光:首先,要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為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免除子女教育、住房、醫保等方面的后顧之憂,讓人才不僅能“引進來”,還要“留下來”,更加充分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專業技能,服務數字化發展。其次,鼓勵具備條件的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培養復合型、跨學科人才,同時做好人才梯隊培養工作。最后,要建立數字經濟創業者的誠信機制和容錯機制,完善風險投資體系,促進數字經濟健康高效發展。
總監制:李木元 解艷華
監制:宋寶剛 康亮
導播:宋寶剛 周通
統籌:陸勇
主持:韓月
記者:秦赟
攝像:杜曉航 賴仁杰
后期:余妍
編輯:劉佳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