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藝文

尼山之光

2024年10月25日 14:04  |  作者:邱華棟  |  來源:人民政協網 分享到: 

文/邱華棟

2023年7月盛夏的一天,我前往曲阜尼山圣境。車子轉過一座小山,一面如鏡的湖泊忽然鋪展開來,下車望北,高臺之上,一尊泛著金銅光芒的孔子塑像,正面向圣水湖,以交手禮微微頷首,面目慈祥溫厚,眼底波瀾不驚,無條件地收攬著四季的色彩變幻。周圍地勢開敞,天地之間似乎有一種浩然之氣,站在孔子像近前,但見尼山圣境有容乃大,空間徐緩而寧靜地展開,我內心頓時彌漫出一種肅穆之情。

拾級而上,我們緩緩走向這尊高大卻親切的孔子像。據當地朋友介紹,這尊孔子像高達72米,由雕塑家吳顯林擔綱設計,他以唐代畫家吳道子所繪《先師孔子行教圖》中的孔子像為參考,塑造了這位儒家智者的尊像。尼山大學堂坐落在孔子像的左邊不遠處,那是一組依山而建的層疊式建筑群。我們信步而去,但見這組建筑雖然是退臺式建筑形制,顯示了退讓和謙虛的恭敬姿態,卻依然顯出恢宏的氣勢。

尼山大學堂內部空間層次豐富,緩步穿行其中,我只感到大學堂果然是文明化育的課堂、民族藝術的殿堂和精神滋養的學堂。墻壁上有聲名卓著的東陽木雕和生動逼真的山西泥塑,歷史人物身上穿著蘇州刺繡,墻上掛著福州漆畫,還有景德鎮的陶瓷器具,這些藝術形態與儒學的內容緊密貼合,使大學堂既莊嚴肅穆,又鮮活靈動。

在大學堂的一座大廳堂中,我們或坐或立,觀賞了名為《天下歸仁》的燈光秀,這是一出獨特的演出設計,整臺節目以繁復變幻的燈光來呈現,結合了影音、煙霧等現代媒介的通感交織,又有水墨氤氳和點染,配樂和伴奏卻是中國傳統樂器所演奏的古調,加上或縹緲的吟唱或如金石迸裂的節奏繚繞其間,聲光電色,剎那翻涌,以獨到的寫意方式復原了歷史的風云際會、圣賢的浩蕩情懷、儒學的萬千風姿。歌舞表演《金聲玉振》用“風雅頌”三篇共九章,講述了孔子從時間中闊步走來,成為萬世師表的歷程。與此同時梳理了我們的文明史,從上古神話到如今,在跨越兩千多年的時空中,儒學從涓涓細流匯聚力量,源遠流長滋養萬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綻放光芒。

尼山用虛實之法復原我們中國人心中的孔子,孔子尊像確實代表了我們的史書中對于這位圣人的想象,褒衣緩帶,拱手施禮,身長擎天,是一位歷經滄桑的和藹老人。但我更加感興趣的是,孔子之偉大足以使一切與之相關的事物沐上圣光。那么,孔子的誕生地尼山在今天,為什么依舊要模仿歷史的流動呢?在孔子影響力的延長線上,孔子的故土是如何參與到當下的精神生產和人們的精神流通之中的呢?

人們所熟知的春秋戰國往往可以被簡略地描述為,一個禮崩樂壞、戰亂頻仍、社會裂變,同時各種學說蓬勃生長、百家爭鳴的年代,在毀滅的灰燼中又隨時可能迸發燎原的火星。這種概括自然是正確的,卻也是輕飄飄的。因為我們忽視了一個事實,孔子周游列國,顛沛流離,他的學說遲遲無法落地。想一想吧,上古時期,人們尊崇的是自然神,既有自然神,那么人間的事情究竟讓誰說了算呢,這就造成了混亂。五帝之一的顓頊整頓天神與世俗的秩序,將溝通天地的權力限制在巫貴族階層;商朝大量采用“人牲”祭祀和占卜,帝辛展開了重要卻失敗的抑制神權的改革,最后成為亡國之君且背負千古罵名;周朝總結了經驗,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講究禮儀樂制。到孔子降生于尼山之時,周朝已享500年國祚,而從此前泛濫的神靈崇拜到此時,已經過去了2000余年。誰能夠確認自己所處的時代將蘊藏翻天覆地的變動,誰敢于參與甚至引領?

孔子的偉大在于他通曉了變化,并且在為變化之后的世界做思想準備。他的重要準備是什么?開設私學,投身教育。也許歷史的幸運正在于孔子在他郁郁不得志之時,以廣納弟子潛隱和籌備,其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直接革新了本是西周禮樂文化話語形態的“王官之學”。從此以后,每一個普通人都有可能通往成才之路。后世,包括那個直嚷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何曾不是受惠于這種全新的教育。作為后世子孫的我們,能夠宏觀地對歷史進行總結,通過學習就可以明白事理、接近真相,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

春秋末期,“六經”散佚不全,孔子收集整編“六經”,對上古以來中國文化實現了全面的繼承,孔子在傳承中又有創新,所謂“述而不作”實際上是 “述中有作”。以經學為基礎的儒學不僅僅傳承了我們民族的核心價值觀,還開啟了一種以理性為基礎的學術思想,即理性是要通過自覺意識生長脫胎而成的,研習理性也是立心立命的關鍵。我們容易忽視孔子對于兒子的教化背后有這樣一層含義。孔子強調“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說話和處事,還需要專門學《詩》《禮》?是的,只有通過現實和歷史情境的比對,人們才能夠真實地擁有看待文明的框架。我們雖然能夠從商人的甲骨片上辨認出文字,但那些文字記錄的是深不可測的命運和陰晴不定的天意,不具備人的理性。在孔子生活的時期,中華文化正經歷著與世界同頻共振的“軸心時代”,中華民族在理性思維上發生了一個大爆發,即帕森思所言“哲學的突破”,人類意識到整體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們開始理解自己的處境,并且能夠為自己的時代精神做出新的闡釋。

眾所周知,孔子幼時在父親去世后就由母親帶著離開了尼山,這次出走是生存。孔子 55 歲開始周游列國十數載,又是為了什么?我們會說,是為了推行仁政,實現君子之道。那么,仁政是什么?是新型的政治思想,是對道德的終極關懷。君子之道又是什么?是終極的道德理想,又是對政治的靈魂滋養。在此基礎上,孔子的“仁學”立足“孝悌”,即對親緣關系的愛,由此漸次擴展,愛眾且繼續推廣至愛人。但仁愛思想并非強加于人,而是以修身為起點,以超越突破為路徑,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此世的價值追求。在這個過程里,個體的責任意識和道德追求或多或少被激發出來,并且一代代傳承者的力量將其傳遞匯聚,延伸至今。

孔子 17 歲時曾說過一句話:“丘也,東南西北之人也。”立下了用行走的方式傳播思想學說、從事教育事業的志向。他幾乎一生行走在路上,把足跡留在巍巍泰山的川谷石徑、蕩蕩中原的鄉野田間、浩浩黃河的煙波林岸,終其一生創立的儒家思想,輝映著中華文明的赫爍長河。這本《尼山之光》里收錄的文章,也是當代作家們以行走的方式,在濟寧曲阜、在齊魯大地、在中華國土上行走所采擷的精彩華章,相信讀者會從中領略到那穿越兩千多年還將澤被后世的尼山之光,儒學發揚光大之光。(作者邱華棟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

編輯:位林惠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网址亚洲精品你懂的 | 日韩免费码中文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在线免弗 |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久 | 日韩免费看视频三区中文字幕 | 日本最新免费新一二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