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理響中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湖北
通山縣政協:委員工作室助力小枇杷成為帶動群眾增收大產業
人民政協網11月8日電(記者 謝阿愁 宋寶剛 王晶 洪琳 汪凱 信鑫)一顆小小的枇杷能產生多大收益?能在鄉村振興中迸發出多大能量?
“在我們通山縣大畈鎮,2023年枇杷產業總產值已達8000萬元,有效帶動了產業增效、群眾增收。”通山縣政協主席吳柏林高興地向記者介紹說。
而助力枇杷產業成為大畈鎮鄉村振興支柱產業的重要力量就是袁觀強委員工作室。
11月6日,由人民政協網承辦的“理響中國·講好‘中國式商量’故事”網絡主題采訪活動媒體記者團走進湖北省咸寧市通山縣,深入采訪了解縣政協聚焦鄉村振興、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等方面開展協商議政、強化提案辦理和成果轉化工作。袁觀強委員工作室是其中重要一站。
△采訪團一行參觀袁觀強委員工作室。
袁觀強是通山縣第十一屆政協委員,也是大畈鎮“枇杷小鎮”聯合黨委書記,咸寧市第五屆科協常委,中國枇杷學會第五屆理事。除此之外,他還是遠近聞名的“三農”達人和致富帶頭人,自1995年回鄉發展后,一直帶領村民深耕枇杷產業,努力幫助大家過上幸福日子。
袁觀強介紹,近年來,在縣政協的鼓勵支持下,委員工作室堅持將創新重點放在提高產品競爭力上,通過外出考察學習、創新技術引進、升級產銷模式等一系列方式,幫助農戶改良品種,實行標準化栽培,先后引進“大五星”“白沙”“早鐘六號”等精品枇杷,引導枇杷種植、生產、營銷實行統一標準化管理,開發出枇杷膏、枇杷酒、枇杷果脯、枇杷醋等系列產品,配合大畈鎮政府舉辦數屆“枇杷旅游節”,形成了“種、產、銷、游”融合發展的枇杷全產業鏈。 “如今,這個產業已帶動全鎮306戶農戶年均增收5000元,709戶群眾通過參與枇杷經營獲得租金和分紅,1736人在實現就近就業,很多村民過上了好日子。”
吳柏林介紹,縣政協圍繞“六大特色產業”發展組織委員深入調研、廣泛協商,形成《全縣六大特色產業深加工調研報告》,助力縣六大特色產業發展方案更好更快落地。同時,引導和鼓勵政協委員結合自身優勢投身農業產業發展,示范帶動周邊群眾增收致富。除袁觀強委員以外,廖早英委員與科研院校合作研發出黃精茶、黃精面條等省內外暢銷產品,吸引“優草堂”等知名企業入駐,帶動當地200人實現就業;曹可俊委員探索創新“農戶種茶+合作社收購+龍頭企業營銷”發展模式,助力構建產銷一體化的經濟利益共同體,用片片綠葉鋪就百姓致富路。
隨后,采訪團一行來到通山縣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以下簡稱未保中心),了解通山縣政協開展“雙服務、三關愛、五結合”活動的情況。
△采訪團一行來到通山縣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以下簡稱未保中心),了解通山縣政協開展“雙服務、三關愛、五結合”活動的情況。
記者了解到,通山縣未保中心建有面積3681平方米綜合樓1棟,內設心理咨詢室、法律援助室、社工服務室、情緒宣泄室、閱讀室、體育活動室、綜合活動室等多個為未成年人提供服務與支持的功能室,可同時容納床位達100個。
通山縣政協委員、民政局副局長竇桂建介紹,今年以來,通山縣未保中心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精準摸排337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80名孤兒、825名殘疾未成年人、3446名困境兒童,并納入了兩項補貼、城鄉低保和基本保障范圍;努力開拓關愛渠道,協同通山縣寧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全縣范圍廣泛開展百余場次心理健康輔導、防溺水防火電安全教育、防性侵自我保護學習、法律宣傳教育、隔代家庭教育學習等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發放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宣傳單20000余份,受益人數達近萬人。
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中國青年網、央廣網、光明網、中國新聞網、法治網等中央重點新聞網站10余位記者參加采訪活動。
(活動由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國正能量網絡傳播專項基金資助支持)
編輯:魯雅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