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協商議政>地方政協
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聚焦婦女手工產業發展“有事好商量”
寫好“婦”字招牌助振興在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發展婦女手工特色產業對廣大農村婦女來說,是一份“顧家、務工、務農”三不誤的好工作。但如此“三全其美”的產業,發展究竟難在哪?如何才能讓更多婦女從中受益?近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聚焦這一主題召開“有事好商量”協商座談會。
作為婦聯組織助力鄉村振興的獨特抓手,近年來,自治區婦聯充分發揮“婦”字招牌在鄉村振興、創業創新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婦女提供多樣化的就業選擇和機會,為推進鄉村振興貢獻出“她能量”。自治區政協委員、自治區婦聯副主席馬英介紹,目前寧夏共培育婦女創意工作室、巾幗創業就業基地77個,婦女手工固定從業人員5600人,帶動靈活就業1.6萬人,涉及剪紙、刺繡、編織、麻編、雕刻、葫蘆燙畫、牛羊皮工藝制作等種類,每位婦女月收入在2000-4500元之間。
“固原市原州區手工制品帶頭人吳小玲通過網絡視頻平臺接收國外訂單,與4家商貿公司合作開展手工毛線編織工藝品加工,帶動當地800余名婦女就業,人均月收入2000元左右,月營業額80余萬元。”馬英說到這兒,與在場的吳小玲相視一笑。
“我們的原創鉤織公仔小土豆很受德國人的喜歡,帶著諸多姐妹用自己的巧手一邊帶孩子一邊賺錢,這是大家沒想到的。”吳小玲笑著說:“看著娃、鉤著花、賺著錢、顧著家,真的做到了。”
說起未來發展,吳小玲希望在政策支持、技能人才開發、創新能力提升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吳小玲的想法也是會場上其他5名婦女手工產業代表共同的心聲。說到具體問題她們坦言,全區從事手工的企業規模普遍較小且沒有形成優勢互補,資源無法共享;政策性技能培訓主要依托培訓學校,一些非遺傳承人及有關產品訂單的企業無法享受相關培訓補助;技能培訓范圍和時間均受限,有些政策培訓需打卡簽到,對參與家庭生活和農業生產的婦女來說難以取舍。
發言直奔主題。一個個樸實又接地氣的建議和訴求,希望得到有關部門關注。
針對難點堵點、問題短板,自治區黨委宣傳部、人社廳、農業農村廳等9家單位負責人現場一一回應,在人才培養、品牌打造、集群化發展等方面說舉措、講打算——
自治區人社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通過整合就業補助資金、專賬結余資金、人才專項資金等途徑盡可能擴大培訓范圍,讓更多婦女享受培訓服務。特別針對部分婦女培訓時間沖突問題,采取下鄉、上門培訓等方式,大力推廣“直補個人”培訓,讓婦女自主選擇培訓機構、自主確定培訓時間,盡可能緩解婦女顧家、打卡兩難沖突。
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加大對婦女為主的文化旅游展業支持,廣泛搭建宣傳展示交流平臺,支持塑造婦女手工業品牌,推動“ 指尖技藝”向“指尖經濟”有效轉變,讓更多的婦女在家門口賺上“文化錢”。
與會委員建議,加強宣傳引導和政策支持,在項目資金、人才培養、技能培訓、市場拓展、提升訂單承接能力等方面要形成合力。突出寧夏地域文化特色,加強產品創新研發,培育龍頭企業,推動產業向規模化、集群化發展。
“婦女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一支重要力量。”自治區政協主席陳雍表示,要充分發揮婦女在手工產業中的優勢,激勵支持婦女手工能人帶動更多婦女投身產業發展和鄉村振興。要緊盯協商成果落實,各級政協委員要發揮優勢作用,深入調查研究,提出務實建議,共同為推動婦女手工產業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獻計出力。(張倩 記者 范文杰)
編輯: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