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雙碳中國 能源擔當>行業擔當
畢亞雄:新型電力系統的內涵特征與建設路徑
12月3日,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舉行的第11屆國際清潔能源論壇大會上,中國職工技術協會副理事長、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畢亞雄以“新型電力系統的內涵特征與建設路徑”為主題,發表了精彩演講。他從多維度深刻闡釋了新型電力系統的理論背景、技術內涵和發展路徑,為清潔能源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參考。
新型電力系統的內涵與特征
畢亞雄分析了新型電力系統的內在邏輯,提出需要從理論、歷史和實踐角度理解其發展脈絡。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單一能源結構到改革開放后能源多元化快速發展,再到近年來綠色低碳成為主旋律,我國能源體系經歷了從初級到成熟的轉型,體現了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歷史積淀。
他指出,新型電力系統是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深度融合體,其核心特征包括綠色低碳化、多元協同化以及智能高效化。他強調,這一系統不僅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重要支撐,更是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優化組合的關鍵體系。尤其在當前技術條件下,新能源尚無法完全脫離傳統能源而獨立運行,因此需要多種能源形式的互補協同。
他進一步分析,新型電力系統不僅是能源供應方式的變革,更是以數字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技術創新平臺。同時,這一體系還承載著完善治理體制機制的使命,需要在物理特性和市場規則上實現協調發展。
典型案例解析物理形態
畢亞雄結合南方區域、金沙江流域和藏東南清潔能源基地,畢亞雄先生詳細介紹了新型電力系統的物理形態。
1. 廣東陽江:作為全國最大的能源基地,陽江以“煤電+核電+海上風電+儲能”體系為核心,構建出傳統能源與新能源高度融合的示范區域。未來,其總裝機容量將突破3000萬千瓦,成為中國能源體系轉型的重要樣板。
2. 金沙江流域:該區域以水電為主,輔以光伏和風電,依托長距離輸電技術,將清潔能源輸送至華東、華南地區,是典型的“水電+新能源”協同模式。
3. 藏東南清潔能源基地:結合水電、風電、光伏、儲能與特高壓輸電技術,該區域通過多端柔性直流技術實現大規模可再生能源的遠距離輸送,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是我國清潔能源發展的戰略重點。
這些案例充分體現了新型電力系統在物理層面的復雜性與多樣性,同時為構建多元協同體系提供了實踐參考。
電力市場的價值維度
畢亞雄強調,新型電力系統在價值層面同樣需要創新突破。他建議,完善電價體系和市場機制,電價不僅要反映能源的物理特性和時間特性,還需要通過中長期合同與現貨市場的聯動,實現能源資源的優化配置。他特別提到,需要建立多層次、多維度的電價規則,推動電量電價、容量電價、應急備用電價等多元價格體系建設,以反映不同能源的物理特性和經濟價值,進而推動電力市場向綠色、高效方向發展。
針對新型電力系統的目標,他提出了“動態平衡與二元統一”的理念,即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機制優化,協調實現高可靠性、高經濟性和低碳性的“不可能三角”。他指出,這一目標雖然充滿挑戰,但通過科學規劃和穩步實施,完全可以實現。
基于國情的建設路徑
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路徑上,畢亞雄先生強調,要立足于我國能源基本國情,統籌傳統能源與新能源的發展。并提出了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的四大路徑:
1. 兜底保障與綠色轉型并重:煤炭仍需在能源體系中發揮兜底保障作用,同時加速推進其清潔高效利用,確保能源供應安全。
2. 強化電網基礎平臺功能:電網是實現大規模清潔能源輸送的關鍵,需進一步提升電網的智能化水平和調控能力。
3. 新能源規模化發展: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太陽能和風電將成為新能源裝機容量的主要增長點,其貢獻量將在2030年后顯著增加。
4. 科技創新驅動:關鍵技術突破是實現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需加大研發投入,推動儲能、智能調控、特高壓輸電等技術的產業化。
畢亞雄先生的演講內容豐富、視角深刻,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了系統性思路和可操作性建議,對推進能源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獲得了與會領導、專家及行業同仁的高度評價。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的背景下,中國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需堅持綠色發展與經濟性相結合,既為國內發展提供可靠保障,也為國際能源合作樹立典范。
編輯:賈元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