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家榮譽·委員風采
國家榮譽·委員風采 | 李宏塔:傳承家風慰先烈 履職為民守初心
李宏塔簡介 李大釗之孫,曾任安徽省民政廳廳長、安徽省政協副主席。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2021年獲“七一勛章”。
李宏塔走進北大紅樓,在祖父李大釗的銅像前駐足許久。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李宏塔(右)到基層走訪困難群眾。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贏得民心,方可善作善成、奮勇前行。
2021年,首都北京,仲夏艷陽高照,人民大會堂熠熠生輝。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再度見證尊崇英雄模范的重要時刻——習近平總書記首次為29名黨內最高榮譽獲得者頒授“七一勛章”。
“黨員領導干部忠誠、干凈、擔當的典范。在民政系統工作18年,視孤寡老人為父母、視孤殘兒童為子女、視民政對象為親人,每年至少一半時間在基層度過。共產黨人革命傳統、優良家風的傳承人,始終艱苦樸素、清正廉潔、以嚴治家,秉持了‘革命傳統代代傳,堅持宗旨為人民’的不變信念。”伴隨著頒獎詞響起,身姿挺拔、精神矍鑠的李宏塔在接過勛章的那一刻,祖父李大釗的形象浮現于眼前。
信仰彌堅 家風愈醇
2016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合肥主持召開知識分子、勞動模范、青年代表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廣大青年“要敢于做先鋒,而不做過客、當看客,讓創新成為青春遠航的動力,讓創業成為青春搏擊的能量,讓青春年華在為國家、為人民的奉獻中煥發出絢麗光彩”。
恰是百年前。1916年,27歲的李大釗在《新青年》中寫下《青春》一文,激情滿懷地號召當時之青年:“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莊嚴熱烈,高高飄揚的五星紅旗如同熾烈的青春之火,“青春之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李大釗長子李葆華現場觀禮,禁不住熱淚盈眶。那一年,李宏塔剛剛出生,尚在襁褓中的他,已與新中國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
“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聆聽長輩講述并閱讀相關書籍,在李宏塔成長的道路上,祖父李大釗的形象雖然遙遠,卻無比光輝,他留給后人的精神財富取之不盡、歷久彌新,清正勤謹的家風,更是傳承了幾代人。
身為黨政機關領導干部,李宏塔的父母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從來沒有給過他們特殊照顧。
為了減輕家中經濟負擔,年幼求學時,李宏塔沒有在校寄宿,每天擠公交汽車,往返于家和學校之間。
“有一次,放學后趕上下暴雨,公交車拋錨。電閃雷鳴中,我縮在一處屋檐下,望著街上積水慢慢沒過了腳踝。”李宏塔說,正當他手足無措時,碰巧父親的司機開車經過,于是捎帶著把他送回了家。
出人意料的是,李宏塔回到家后,受到了父親的嚴厲批評。父親語重心長地告誡他“不能吃苦,就不能成人”,他們唯一的權力,“就是為人民服務”。
自幼浸染共產黨人革命傳統和優良家風,在父親“身教”勝于“言傳”的教育下,李宏塔在成長的道路上未敢有半點懈怠和驕傲自滿,從小就懂得了什么是為人民服務。
16歲那年,李宏塔當兵入伍。作為農墾兵,他幾乎整日面朝黃土,揮汗如雨,在田間種地、除草,從沒因此喊過累。1969年,李宏塔退伍,被分配到合肥化工廠做了一名普通工人,因為表現出色,很快成為廠里骨干。
“父親一生簡樸,從不公款吃喝,從不接受宴請。他經常穿著一身便裝下鄉村、進工廠,從最基層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李宏塔說,耳濡目染父親的一言一行,讓他從小就懂得了要發揮實干精神,永遠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身為李大釗的后人,沒有光環,只有責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清白做人、勤儉齊家、干凈做事、廉潔從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養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良好家風。”這一重要論述,深刻闡釋了新時代加強家風建設的重要意義。
一代代共產黨人所建立和倡導的紅色家風,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李大釗先生心懷天下、獻身革命,李葆華勤儉節約、埋頭苦干,李宏塔清正廉潔、以嚴治家……他們用實際行動踐行著初心使命,歷經數代,信仰彌堅,家風愈醇。
深入基層 心系人民
李大釗早年曾說:“自束發受書,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李葆華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百姓事情無小事,百姓如天”。
這些話,李宏塔不但銘記于心,也在用一生踐行著。
退伍后在合肥化工廠工作的歲月,是李宏塔扎根工人群眾和生產一線,虛心學習、鍛煉成長的一個重要人生階段。
1978年9月,由于突出的工作成績和實干精神,李宏塔被任命為共青團合肥市委副書記,5年后調任共青團安徽省委副書記。他始終牢記,要當好人民的“勤務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在共青團合肥市委工作時,單位要分給李宏塔一套房子。當時看到年輕職工急需婚房,他當即用那套房子換了3套小戶型,心甘情愿地分給單位的年輕人,自己帶著家人繼續住在狹窄逼仄的小房子。
1987年,38歲的李宏塔離開共青團工作崗位時,面對組織部門前來征求工作意見,他表示希望到安徽省民政廳工作。
“在共青團工作期間,曾親身感受到民政系統的工作是如何直接服務于困難群眾,而這是我想要做的。”李宏塔告訴記者,當年父親在得知他的選擇后,稱贊說:“要想為人民做事,必須跟困難群眾打交道,他們最需要黨的陽光。”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一精辟論述,也是李宏塔以實際行動踐行“民政為民”的初心。
時刻牢記“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到民政廳工作后,李宏塔每年至少有一半時間深入鄉鎮基層,“視孤寡老人為父母,視孤殘兒童為子女,視民政對象為親人”,一雙軍綠色的球鞋,卷著褲腳,親赴基層感受老百姓的真實生活。
每次下鄉,他從不提前打招呼,走進村、敲開門,直接和群眾坐在一起,嘮著家常聽心聲;走訪困難群眾,他總是親手掀鍋蓋、查米缸、看存折,全面了解政策落實和救助金兌現情況;從百姓家出來,他顧不得一腳泥、一身汗,直接到各個部門座談遇到的問題……
“長江和淮河流經安徽,每逢有洪澇災情發生,總是最忙的時候。”2003年夏天,淮河、滁河流域發生汛情,李宏塔連續20多天,一個鄉、一個村地往來奔波于各個安置點。
在潁上縣建潁鄉箭井村和王崗鎮金崗村察看災情時,李宏塔帶著民政廳有關部門人員走進受災群眾臨時居住的帳篷和庵棚,頓感熱浪滾滾、暑氣灼人。
“用溫度計測試,草搭的庵棚里45℃,帳篷里50℃。一些受災群眾熱得待不住,寧可露天睡在淮河大壩上,人身安全難以保障。”深知“群眾安置絕不能有絲毫馬虎”,李宏塔馬上讓工作人員調整安置方案,尋找集體房屋、閑置校舍重新轉移安置。
幾天后,在李宏塔的奔走協調下,當地縣委、縣政府騰出辦公室,一次性妥善安置了5萬多名住在帳篷和庵棚里的受災群眾。
群眾對李宏塔交口稱贊,稱他是“微服私訪”的好官。對此李宏塔卻并不認同:“深入基層為民辦事本來就是干部的本分,怎么就成私訪了?我到哪兒去都熟門熟路,不需要領,不需要陪,不打招呼,因為我怕麻煩人家。”
李宏塔總是這樣,將別人眼中的“不尋常”詮釋成“平平常常”,他把騎自行車當成一種體察百姓生活狀態的方式,要讓自己的工作和思想都盡量貼近普通群眾。
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有了新期盼,民政工作怎么干?“加強對民政工作的領導,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明確要求,“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推動民政事業高質量發展”。
退休前,除了外出開會和下鄉,每天騎著自行車上下班的“自行車廳長”李宏塔認為,唯有履行使命,才能把初心變成一件又一件與人民群眾幸福生活密切相關的實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就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為國履職 為民盡責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責任。”李宏塔告訴記者,“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祖父李大釗一生奮斗的真實寫照。在他看來,這種精神在新時代不但不過時,而且應該大力弘揚。“做事情要認真負責,該你做的事情要義不容辭,主動去做,而且要做得漂漂亮亮。”
2008年,60歲的李宏塔卸任安徽省民政廳廳長,隨即在政協的廣闊舞臺上為民發聲,傾力書寫“人民政協為人民”的履職新答卷,切實做到參政為民著想、議政為民謀利。
擔任安徽省政協副主席后,由他帶隊的調研,行程滿、節奏快,心系“萬家燈火”、走近“尋常百姓”、情牽“柴米油鹽”,在履職盡責中詮釋“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
有一次,李宏塔到一個村莊走訪時,發現當地的小學校舍破舊、操場泥濘,連一件完整的體育設施都沒有。他現場和地方領導商量如何改善辦學條件,在得知資金困難后,當即表態:“錢的事,交給我,你們負責把活干好。不管用什么辦法,一定要保證新學期開學后,孩子們有個好環境。”
隨即,李宏塔通過有關部門協調了10萬元,用于學校配套設施改造。2012年9月學校開學,他又專程來到學校,直到干凈整潔的校舍展現在眼前,心中的“大石頭”才落了地。
錢是怎么來的?李宏塔笑言:“我是出了名的嘴皮硬,打死不求人,這輩子從來沒有為自己的事跟別人說過好話;但為困難地區的孩子們求回人,值!”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多做知民情、解民憂、暖民心的工作,當好黨的政策宣傳者、群眾利益維護者、社會和諧促進者”。
不論在什么崗位工作,李宏塔始終與人民群眾保持著最緊密的聯系,把他們的事情放在最緊要的位置,想盡辦法為他們排憂解難。特別是在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履職期間,他的提案大多與民生有關,總是找機會為困難群眾發聲。
2008年,李宏塔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出《關于重視慈善立法的提案》,并在次年全國兩會期間建議“以政府名義,選定一個特定日子設立中國‘慈善日’”,開展全國性的慈善宣傳教育、慈善義賣捐贈等活動,使“慈善日”成為整個社會的愛心總動員。
2016年9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正式實施,慈善法規定9月5日為“中華慈善日”,李宏塔十分欣慰,不只因為自己的提案建議得到采納,更是因為無數需要幫助的群眾將能夠因此受益。
除了推動慈善立法,他還深入鄉村寄宿學校、城郊的養老院、城里的老舊小區調研,先后在全國兩會期間圍繞“完善精準扶貧的制度化保障”“應對人口老齡化”“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等主題遞交多件提案,為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建言獻策,用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讓群眾感受到“政協很近、委員很親”。
“有了基層協商的平臺作基礎,我們能更好發揮出政協的作用,推動政協協商和基層協商有效銜接,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李宏塔表示,近年來,各級政協在發揮政協制度優勢、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很多有效的做法,廣大政協委員要始終心系人民,真正做到為國履職、為民盡責。
退休后,李宏塔選擇加入中華慈善總會,繼續為改善困難群眾生活、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四處奔走、盡心竭力。
在中華慈善總會“幸福家園”村社互助工程的推廣過程中,他先后深入湖南、湖北、廣東等地的縣城、村社考察調研。在湖南郴州調研時,他再次習慣性地自掏腰包,向郴州市慈善總會捐贈1萬元,用于慰問困難群眾。
“慈善精神的核心就是一種愛的奉獻,是中華民族自古有之的寶貴財富。”在李宏塔眼中,中華民族扶弱濟困、心憂天下的傳統美德,在公益慈善行動中得到再現,得以鞏固和傳揚。
年逾古稀的他,把服務困難群眾視為自己晚年的又一件幸事,“希望我們的慈善組織搭建好平臺,更好地傳遞愛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百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為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前仆后繼、浴血奮戰,艱苦奮斗、無私奉獻,譜寫了氣吞山河的英雄壯歌。”
從1978年4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到2021年6月榮獲“七一勛章”,李宏塔用實際行動實現了一位共產黨人對國家和人民的承諾,成為這曲英雄壯歌中一個響亮的音符。
“身為一名共產黨員,要不斷地開拓新的前進道路。作為革命后人,‘七一勛章’將激勵著我們繼續向前永不停步。”2022年清明節,李宏塔走進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久久佇立于祖父李大釗當年就義時的絞刑架前,感慨萬千。
“回望我們黨一百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多少像我祖父一樣的老一輩革命家,在戰爭年代、在和平建設時期,付出了自己的汗水、心血,甚至犧牲了生命。跟他們比起來,我僅僅是做了一個黨員該做的事情。”李宏塔表示,盡管已經退休,他仍將盡己所能,奮力書寫共產黨人的時代篇章。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