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5年地方政協全會掃描>政在協商
北京市委書記與政協委員共話——
持續做好首都文化大文章作為全球世界遺產最多的城市與全球唯一的“雙奧之城”,北京既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又洋溢著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活力,在文化強國建設中肩負重大責任。
1月13日,北京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圍繞“深化改革統籌資源,全面推進首都文化繁榮發展”舉行部分界別聯組會。中共北京市委書記尹力參加界別聯組會,聽取委員意見建議。
2024年,“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遺成功,成為首都文化繁榮發展的新起點。協商現場,不少委員認為,中軸線申遺成功對新時代首都文化繁榮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
“要注重對文化內涵的闡釋,繼續加大對文化遺產特殊價值的挖掘力度,將其轉換成更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的文化產品,探索解決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的新路徑、新方法。”北京市政協委員徐仁杰認為,以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為契機,要將北京打造成為全球世界遺產保護的典范城市。
在北京市政協委員畢建宇看來,當前,世界遺產保護工作仍有不足,“要構建大保護格局,做強北京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聯盟,注重以北京中軸線帶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展示和遺產要素與其他歷史文化資源的結合,不斷提升整體性保護水平。”
“在北京建設‘全國文化中心’的過程中,打好非遺這張牌十分重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領域的專家,楊利慧委員認為,非物質遺產與物質遺產好比鳥之雙翼,彼此相依,要充分發揮“北京國際非遺周”的作用,深挖首都特色,提高非遺的可見度,助推首都文化建設。
在圍繞文化發展的探討中,讓委員們感慨有加的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技已成為新時代文化發展的重要新動能。
“應在文化科技領域率先探索,加快科技與文化藝術的深度融合。”北京市政協委員陳忠洲表示,可通過“文化﹢科技”模式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構建多功能文藝創作與展示平臺,提升中國文化藝術的國際舞臺影響力。
北京市政協委員何超瓊認為,香港、澳門具備制度、文化、人才等多重優勢,能夠通過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進一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議在加強對傳統藝術的教育和欣賞的同時,推動北京文博場館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讓科技助力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
“北京豐富的文化資源具有獨特性,要發揮文化賦能優勢,提升旅游綜合體驗。”
“加強民族文化交流展示,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圍繞打造‘博物館之城’,進一步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供給機制,提升博物館文化服務水平。”
現場氣氛熱烈。參加聯組會的民建、民進、文藝、社科、新聞出版等界別委員,從不同角度為全面推進首都文化繁榮發展出實招、謀良策。
討論中,尹力認真傾聽記錄,一一回應,稱贊大家的發言既體現了專業水平、對文化繁榮發展的深入思考,又飽含著對北京的深厚感情、對首都文化發展的關心支持,要求各相關部門認真研究、吸納意見建議。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為“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的關鍵之年。“希望各級政協組織和廣大政協委員緊扣全市中心任務履職盡責,為首都現代化建設多建睿智之言、多獻務實之策。堅持人民政協為人民,深入基層和界別群眾,廣泛匯聚改革發展正能量。”尹力指出,北京市委將一如既往重視和支持政協工作,為政協委員更好履行職責提供良好環境。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