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一漁軒,陰陰柳色連;清風塵外地,白鳥鏡中天。大家知道這首詩,描繪的是哪里的美景嗎?”在近日舉行的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政協全會對外友好界別小組討論現場????,區政協委員、常州西太湖文化旅游產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陸怡用一首優美的五言絕句作了開場,詩里所描繪的滆湖風光引起了在場多名政協委員的想象。
“我2016年來到西太湖工作,主要是從事文旅事業。從辦公室走到滆湖邊只需要15分鐘左右,可以說,它不僅是我們茶余飯后休閑散步的好去處,也是我們在推介武進、宣傳西太湖的過程中,招商引資、吸引人才、接待中外游客的一張靚麗名片,更是我們常州市的一塊瑰寶。”陸怡說,滆湖不僅是蘇南地區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湖泊,也是太湖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因此,治理好滆湖,不僅僅是為了服務好當地的經濟社會發展,更與太湖綜合治理息息相關。
她說,在撰寫提案前,自己與另外3名政協委員做了充分的調研。情況顯示,滆湖是武進和宜興市共享,其中涉及武進面積近80%,其上游為金壇的北干河流,長蕩湖。武進有五個鄉鎮緊鄰滆湖,宜興則有三個鄉鎮毗鄰湖體。環湖近70公里的湖岸線上共居住著幾十萬居民。曾經的滆湖“圈水養魚”現象嚴重,藍藻水華頻發,周邊地塊濕地功能退化,一度褪去了詩中所描繪的那般風光。十多年來,武進區相繼對其實施了圍網拆除、退圩還湖、水生態修復等工程。時至今日,滆湖北水質已跨越式提升至IV類,滆湖水生態修復區成為市民最美打卡地,滆湖水體透明度最高達1米以上,“水下森林”更是頻頻出圈。
因此,她聯合其他委員帶來了一份聯名提案——《關于大力推進滆湖生態環境治理,促進兩湖創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建議》,提出了打破行政邊界內治理的思維局限,加強行政區域間的合作;抓緊制定滆湖治理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推進滆湖流域水環境治理法治化、制度化和常態化建設以及做好環境大保護、經濟大發展,實現環境、經濟的高效雙輪驅動等多條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目前,這份提案已經武進區政協提案和委員工作委員會審查立案,并將盡快交由相關承辦單位研究辦理。
“一年多來,借著新一輪太湖治理的契機,滆湖水生態質量持續提升,水體由中度富營養改善為輕度。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提升湖體水質水平,改善區域環境仍然任重而道遠。”在場的委員們紛紛表示,接下來,不但要持續關注好提案辦理情況,更要在此過程中因地制宜適時地提出更多建議,彰顯委員擔當,以環境“含綠量”提升區域發展“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