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25年地方政協全會掃描>政在協商
綠美廣東綠在哪 委員獻策告訴你
“廣東不缺綠,就缺美!”肖羽堂委員率先發言,與會人員的目光都集中到他身上。
這是在1月15日,廣東省政協全會召開的次日,科協與環境資源界委員討論政府工作報告的一幕。作為華南師范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肖羽堂從事環境工程研究20多年,圍繞身邊“綠”,他建議把廣州的天河大道、中山大道打造為美麗中國廣東示范點,讓市民開門見綠、上街見景,打造綠美廣東的“廣州樣本”。
“美麗中國、綠美廣東是創造性的工作,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聽罷他的話,委員們頷首。
陳俊光委員按捺不住了:“肖委員關注‘城’,我關注‘鄉’。”他原是省林業局局長,對“綠美”有一線經驗:“很多農村夠綠,但不美,因此要種有經濟價值的樹,既可增綠,又可收入,保持綠的原動力。還可以把果園、茶園做成郊野公園,既有自然美,又方便通達,這綠不就美到心上去了嗎?”
陳俊光自豪地介紹,在生態保護方面,廣東有兩個“國字號”招牌:一是深圳“國際紅樹林中心”,二是穿山甲保護研究中心。前者是聯合國濕地公約批準在深圳成立的紅樹林中心。而中華穿山甲是中國特有品種,專吃白蟻,有“森林衛士”之稱。“保護物種,不也是綠美的范疇嗎?”
在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工作的張修玉委員,天天不離“綠色”二字。會上,他描述了一幅美麗圖景:“國家公園的周邊環境多好啊,有溫泉的可開發溫泉,有耕地的可種植水稻、水果、蔬菜,種竹木等林產品,甚至開發馬拉松賽道,在國家公園的邊上奔跑,多么愜意!”這便是生態環境保護導向的開發模式,簡稱EOD模式——張修玉拋出一個專業術語,他建議依托國家公園周邊開發文旅康養產業,發展生態產業化。
“而注重生物多樣性保護,便是要筑牢‘三屏五江多廊道’。”他解釋道,“三屏”是南嶺、粵港澳大灣區、藍色海灣生態屏障,“五江”則是東江、西江、北江、韓江和鑒江。“縱橫廣東大地的江河,如血脈般賦予綠美廣東無限的生命力!”
“美麗廣東美在哪,監測數據告訴你!”謝志宜委員來了個詩意開場白,引起了大家的興趣。還真沒錯,上山下海采樣,監測大氣、土壤、海水、飲用水……是他的日常工作場景。他以自己在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工作舉例:全省有超4萬個環境監測點位,而到最遠的粵東、粵西、粵北采樣,開車加上走路,一天只能采樣一個點,每年單是土壤監測采樣量就超6噸,抵得上兩頭亞洲象。
“為何不早日實現無人化、智能化呢?諸如清洗容器之類的雜活,可讓機器人操作,讓監測人員騰出時間來做技術含量更高的工作。”他建議,在技術上要聯手生態環境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一起攻關,掌握核心技術之后,可發展成為產業新賽道。
金點子不斷,火花不斷。這些“綠”建議,將會一一送達有關部門案頭。未來,廣東不單是綠的,更是美的。誰又忘得了白云山腳下的這場智慧盛會呢!(黎彩娟)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