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理論>建言立論
以共通理念 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
●中國有著獨特的歷史文明發展道路和價值理念,這些都是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寶貴資源。應深入挖掘中國特色話語資源,提煉出彰顯中國特色、風格和氣派的概念與表述
●不同的主體共存于數字空間,分享事實信息和不同價值觀點,促進共鳴,為人類交往提供了一種可能,導向全球共通的理想
年初,TikTok在美國面臨關停困境,大量自稱為“TikTok難民”的美國用戶進入小紅書,盡管遭遇了語言障礙,以及美國官方針對中國數字平臺擁有美國個人數據安全的警告,但他們依舊毅然“跨洋過?!保蔀榱?025年跨文化與國際傳播領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現象。這也是我們更好地理解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重要性的鮮活案例。
???強大的國際傳播體系需依托先進媒介和技術基礎設施
美國用戶的跨境跨平臺流動,展示了中國社交媒體平臺在全球信息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因為TikTok難民的自發遷移不僅是對平臺的選擇,也是對傳播技術服務環境的選擇。在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當下,國際輿論場的競爭愈發激烈。“媒介即信息”這一觀點深刻揭示了媒介在信息傳播中的關鍵地位,不同的媒介形式本身就承載并傳遞著特定的信息內容與價值觀念。在國際傳播領域,媒介的多樣性和先進性對于傳播效果至關重要。同時,信息的流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技術基礎設施的影響,先進的技術基礎設施能為信息的快速、廣泛傳播提供支撐。強大的國際傳播體系需依托先進媒介和技術基礎設施,將我國優秀文化廣泛傳播至全球,以此提升文化影響力與感召力,打破西方文化的話語權和平臺技術壟斷。
“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首先是傳播技術的創新。面對日新月異的傳播技術,傳統的國際傳播運行機制已難以滿足當前時代的發展需求。要創新國際傳播的運行機制,引入市場機制和競爭機制,重視傳播技術和創新發展,促進數字平臺的技術進步是重中之重。無論是算法,還是智能生成內容、數據分析以及人機互動,乃至空間智能與情感智能技術,都是國際傳播體系構建的首要任務,畢竟先進的傳播技術,才能集納更強大的用戶,更好的技術服務和體驗,才能讓用戶長駐。這是國際傳播中硬實力的一部分?!皹嫿ǜ行ЯΦ膰H傳播體系”就要充分利用新興媒介,如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結合 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基礎設施,實現精準傳播和個性化推送,提高信息傳播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不單體現在硬實力的競爭上,更體現在軟實力的展示上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影響力強大的國家,在國際社會中自然擁有更強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長期以來,西方文化在國際傳播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而中國文化雖然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在國際傳播中的聲音相對較弱。向國際社會“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軟實力建設的核心,這一點通過多個案例得到了驗證。例如,傳統文化短視頻創作者李子柒在視頻中展示飲食文化、手工藝、人文、景觀、習俗等符號形態,作品中體現的中國鄉村美學和人文價值以及她構建的“中國性”是可觸摸、可感知的,因此,很容易被海外用戶理解并且得到積極的共情反饋。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能夠打破西方文化的話語壟斷,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先進的現代文化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推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文化的魅力,從而提升中國文化在全球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國有著獨特的歷史文明發展道路和價值理念,這些都是構建中國話語體系的寶貴資源。應深入挖掘中國特色話語資源,提煉出彰顯中國特色、風格和氣派的概念與表述。例如,“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倡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既體現了中國對全球治理的深刻思考,又反映了人類共同的價值追求,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共鳴。要圍繞這些理念和概念,構建完整的話語體系,為國際傳播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在國際傳播中,敘事方式至關重要。好的敘事方式能夠讓國際受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我們的觀點。我們應勇于探索新穎的敘事路徑,摒棄陳舊僵硬的宣傳模式,轉而采用活潑生動、貼近人心的敘事技巧,以吸引并打動受眾。以故事為載體,通過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將中國的發展成就、社會進步、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展現給世界。例如,通過生動講述中國脫貧攻堅的壯麗篇章,讓世界親眼見證中國在消除貧困道路上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和取得的輝煌成就;通過講述中國科技創新故事,展示中國在科技領域的實力和潛力。同時,要注重運用多種傳播手段,如文字、圖片、視頻、動畫等,增強敘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將助力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引領作用,貢獻更多富有建設性的中國方案與智慧
人類共有同一個母親,全球文化也有共通的基因,全球共通是“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的基本方向。在國際傳播中,雖然有文化差異和語言障礙的影響,但跨文化間的用戶互動還是讓人們看到了全球共通的價值。例如,在小紅書上“對賬”“交貓稅”等,顯示了不同文化背景用戶之間的交流與理解。國際傳播理論和實踐的內核曾深受“文明沖突論”的影響,這種觀點導致國際交流中不斷強化“我們”與“他者”的區分,研究多聚焦于國家形象、國際關系和傳播策略等微觀議題,具有實用主義傾向。然而,隨著對“文明沖突論”的批判和反思,如“文化沖和說”的提出,人們開始認識到文明間的交流與融合對于構建全球秩序的重要性。全球化時代,新技術為“共同分享的背景知識”提供了可能,技術如同橋梁,將人們在數字空間中緊密相連,公眾在此自由分享生活點滴與獨到見解,信息和觀念交織成一片喧囂的共享海洋,數字技術的紐帶作用讓各種差異得以彰顯,為不同主體與文化間的共鳴搭建了堅實的平臺,而共鳴關系的建立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向共通的基礎。不同的主體共存于數字空間,分享事實信息和不同價值觀點,促進共鳴,為人類交往提供了一種可能,導向全球共通的理想。從數字共通的視角進入,可以發展出一種基于事實共享、價值共振和情感共鳴的國際傳播新邏輯。
當然,在全球化深入發展、信息傳播高度發達的當下,國際輿論場的競爭愈發激烈。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是我國適應時代發展、提升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然而,如何高效管理并引導這一新興國際化社區,以促進文化交流而非引發沖突,成為中國社交媒體平臺亟待深思的課題。這要求中國在國際傳播中采取更加開放和包容的策略,同時也需要更深入地理解和適應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用戶需求。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將助力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發揮更大引領作用,貢獻更多富有建設性的中國方案與智慧。通過傳播中國的治理理念和經驗,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方向發展,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中國力量,同時也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對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影響力,以及營造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良好外部環境至關重要。這不僅有助于推動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發揮更大的作用,而且在當前世界格局加速演變、人類文明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對于解答世界之問、時代之問,展示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以及應對美西方輿論抹黑和攻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構建更有效力的國際傳播體系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任務。人類社會已經創造了各種數字化的交往媒介,媒介的多樣性為行動參與者開辟了更廣闊的交流天地,使不同傳播主體間的聯系不僅限于淺層次的溝通,還可以通過事實、觀念與情感的共鳴,開展深層次的對話。這種對話不僅是信息的傳遞,更是一種雙重尊重的交互舞蹈:對自我的尊重促使個體超越自身的局限,在共享的過程中避免孤獨感的產生;對他者的尊重則彰顯為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體現為欣然接納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國際傳播必須立足于促進個體的成長與發展,推進主體間性的成長,唯有如此,才能為構建一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未來愿景提供堅實的基礎。
(作者系浙江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