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履職一年間
履職一年間丨全國政協委員黃寶榮:千年“漿水”煥新顏
▲ 黃寶榮(右)調研漿水面生產企業。
讓千年“漿水”煥發出時代光彩,是我作為一名政協委員,過去一年履職中最自豪的事情。在全國兩會“委員通道”上,我以“漿水面”為切入點,現場分享了“天水小伙和漿水酸菜的創業發展故事”,從大國重器談到特色農產品加工,從“卡脖子”技術談到發酵技術。故事的背后,是傳統產業在新時代的華麗蛻變,是老工業基地的創新發展和新型工業化的甘肅實踐。
去年“委員通道”發言不到一周時間,新聞聯播兩次進行專門報道,各類報道、轉載、短視頻點擊量等超7億次,漿水面及相關產品的生產企業線上銷售額大幅增加,國內外合作廠商紛紛趕來大西北,建廠房、談合作,大大提升了這里的制造形象和知名度,有力推動西北地區中小企業特色產業發展。
科技創新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在調研中,我看到許多企業在“卡脖子”技術上苦苦求索,也看到傳統產業在轉型升級中面臨的困境。漿水發酵技術的突破,正是科技創新與傳統產業融合的生動范例。通過現代生物技術,我們不僅保留了漿水獨特的口感和營養價值,更實現了標準化生產,讓這一傳統美食走出西北,香飄全國。
科技創新成為產業變革的“提速器”和“催化劑”,正是因為“臥薪嘗膽”的創新之旅、“舍我其誰”的創新之志才成就了一個個像“漿水酸菜”這樣的小企業,才推動了西部老工業基地的振興發展。
如今,在隴原大地,“漿水”不僅僅是一種特色食品,更代表一種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展示著其獨特的文化價值。我們既要在“卡脖子”技術上攻堅克難,更要發掘傳統工業文化的現代價值。漿水產業的發展,帶動了原料種植、食品加工、物流運輸等多個環節,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在家門口就業創造了大量機會和工作崗位,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
這啟示我們,新質生產力賦能傳統產業,大有可為,傳統產業不是包袱,而是寶貴的資源,關鍵在于如何用創新思維激活其發展潛力。隨著傳統產業含“新”量日益豐富,會有更多像漿水這樣的傳統產業“破圈”突圍,不斷上演“老樹發新芽”的生動故事。
從“卡脖子”技術到“漿水香”,這樣的履職體驗讓我感受深刻、收獲頗豐。我深刻體會到,政協委員要始終懷有深入基層知民意、實干擔當解民憂的初心,不僅要有建言獻策的熱情,更要有腳踏實地的擔當。要深入基層,傾聽群眾呼聲,把準時代脈搏,用實實在在的調研成果,為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智慧力量。
曾經,一碗“漿水面”承載的是西北人民深厚的情感和文化記憶;如今,一碗“漿水面”代表的是老工業基地轉型蛻變的“新味道”,展示的是老工業基地新型工業化獨特的“新意”所在。一碗“漿水面”于我而言,是一種經歷,更是一種激勵。漿水面的故事還在繼續,漿水的事業也將繼續前行。
我將履政協委員之職,擔政協委員之責,繼續關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把責任銘記于心,把使命踐之于行,履好職,建好言,獻好策。立足大西北強工業之所需,把做好本職工作與履行政協委員職責結合起來,切實發揮政協平臺優勢,為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智”與“力”,干出新氣象,彰顯新擔當,展示新作為,為推動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工信廳副廳長 黃寶榮)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