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履職一年間
履職一年間丨全國政協委員張橋:這件提案畫上了圓滿句號
張橋(左二)調研科創企業發展情況。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而科技創新企業具有研發投入大、周期長、不確定性高等特點,傳統的銀行信貸難以滿足其持續且不斷增長的資金需求。
作為一名科研人員,我深知科技創新需要長期投入;作為地方政府干部,我了解政策制度的瓶頸所在;作為政協委員,我有責任就這些問題轉化為切實可行的提案,推動解決。“三重身份”火花碰撞之下,2024年初我撰寫提交了《關于推動優化創投基金支持科技創新的提案》。這件提案還被評選為全國政協2024年度好提案,讓我十分欣喜又頗有觸動。
回溯到2023年7月,當時我參加蘇州科技商學院第三期學員研討時,不少科技企業反映:“我們做的都是硬科技屬性很強的創業項目,大部分需要10年左右才能看到成果,可創投基金等不了那么久啊!”
帶著問題,我走訪調研了一系列的創投資本和硬科技企業。元禾資本董事長劉澄偉給了我一組數據:20多年來,元禾控股僅在蘇州工業園區就投了230名聚焦硬科技的早期創業科學家,其中孕育出了25家在本地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從成立到上市平均10.3年,每家元禾平均投資2.2次,首輪投資金額平均2150萬元。作為地方國資,元禾資本投資早期硬科技的理念是“投早、投小、投長、投硬科技”。但是對于大量的創投資本而言,資金期限錯配問題嚴重制約了其投資早期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能力。
隨著調研深入,一些案例也佐證了創投基金堅持的力量。盛科通信總經理孫劍勇告訴我,“我從35歲(2005年)在元禾資本的100萬美元啟動資金支持下從美國回到蘇州創立盛科通信,到53歲(2023年)終于實現了科創板上市。如果沒有元禾等創投資本的耐心等待和陪伴,這是不可能實現的。”
這些真實的聲音讓我更加堅定了對完善創投基金制度的想法和建議。我著手撰寫提案,將調研中發現的問題、現實需求和政策制約一一梳理,研究思考解決路徑。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2月28日,我陪同科技部調研組一行在蘇州調研科技金融工作,調研活動邀請了一些國內頂尖投資機構參與座談。座談會上,大家的共識是——既要解決資金期限錯配問題,還要建立更加科學的投資導向機制,推動創投基金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
在綜合調研基礎上,我在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正式提交了這件提案,很快就收到了中國證監會等相關部門的積極反饋。更讓我感到欣慰的是,202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促進政府投資基金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要發展壯大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更讓我高興的是,前期反映融資難的科技企業已經獲得了新的投資,投資方明確表示愿意給予更長期、更穩定的耐心支持。
這些好消息給這件提案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也讓我更加感受到了政協委員的責任與使命。未來,我將繼續勤勉履職,積極建言獻策,為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應有之力。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科學技術廳副廳長 張橋)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