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為首都高質量發展 貢獻政協力量>要聞
協同發展11年 京津冀經濟總量連跨6個萬億臺階
5. 2%、5.1%、5.4%——2024年,京津冀三地的經濟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區域地區生產總值為11.5萬億元,這一數字是2013年的2.1倍。回溯協同發展的這11年,京津冀經濟總量已經連跨6個萬億元臺階。
增長曲線的背后是京津冀城市群的格局之變,現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設全面提速,重點領域協同發展亮點紛呈,重點區域一體化發展不斷深入,三地優勢互補、相互賦能,協同發展呈現新氣象。
以疏為進 高精尖占北京新設市場主體67.7%
11年,北京一直在做一道加減法的“題目”:“減”掉不符合定位的非首都功能,“加”入高精尖產業發展的蓬勃動能。
海淀區西三旗建材城東路8號是這道題目的“答案”之一。這里原是本市五金建材行業的重要生產廠——科實五金公司。年底,老廠房將徹底褪去舊日的工業外衣,轉型成以人工智能技術為主導的生物醫藥技術創新中心,引入清華工研院、醫療機器人創新中心、冷凍電鏡中心等科技創新資源。
一直以來,北京嚴控非首都功能增量,不予受理與“四個中心”定位不符的登記業務累計2.5萬余件,北京科技、商務等新設市場主體占比由2013年的40.7%上升至2024年的67.7%,為高精尖產業發展提供了更大空間。
100多公里外的雄安新區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載地。雄安新區設立以來,累計完成投資8354億元,開發面積覆蓋202平方公里,總建筑面積達5014萬平方米,4792棟樓宇拔地而起。
這些樓宇中就有來自首都北京的企業身影。中國中化、中國華能進入裝修收尾階段,中國礦產總部項目出“正負零”,首批疏解4所高校和北大人民醫院雄安院區開工建設,央企設立各類機構超300家……一座妙不可言、心向往之的現代化未來之城拔節生長、日新月異。
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丁曉龍說,雄安新區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高質量疏解發展齊頭并進,城市綜合功能、公共服務功能、商業服務功能逐步完善,綜合承載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同步提升。
“我們將堅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主動服務保障央屬疏解項目落地,打好疏解整治促提升‘組合拳’,用好騰退空間增補公共服務。”京津冀聯合辦副主任、北京市協同辦副主任周浩說。
副中心 副中心“基本法”今年提請審議
目光向北京的另一“翼”聚焦。歷經多年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迎來收獲期。
“阻擋”了副中心內十多條東西向道路連接的東六環路,今年將實現入地改造工程并建成通車。通車后,除了連通順義、大興以及首都國際機場和大興國際機場,也將有效縫合城市空間,提升交通服務水平。
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將在今年對外開放。路縣故城遺址是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有2200多年的歷史。游客在這里可以體驗漢代的生產生活場景、欣賞出土的文物,還可以現場觀摩體驗,感受考古發掘的魅力。
北京文旅的“頂流”——環球影城一年攬客超千萬。就在它旁邊,“灣里”商業娛樂綜合體預計下半年開業運營。這里將有北京最大、業態最全的奧特萊斯,有國家地理探索中心、小王子主題樂園等親子體驗項目,還配有五星級度假酒店,在酒店的無邊泳池可以直接觀賞環球影城的燈光秀。
首旅集團、保障房中心等首批搬遷城市副中心的市屬國企新總部項目也將在今年建成投用,本市還將加快推動第二批市屬國企搬遷工程開工建設。
老百姓關心的民生領域,城市副中心今年將加快首兒所通州院區、北京急救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市疾控中心項目完工、北京第一實驗中學開工,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2700套、竣工2560套,加快實施大運河兩岸綠化彩化、夜景環境提升、水景演藝項目,新增一批更有時尚感的觀光游船,打造“游船+”的沉浸式餐飲場景。
如果說這些重大工程是在為副中心鑄就城市發展的框架,那么立法則是在為發展建章立制。
去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立法調研論證任務已經完成,并在立法思路、方向研究及法條初稿起草等方面取得階段性進展,今年將按程序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我們將打造一部站位高、成色足、管長遠、特色明,兼具綜合性、前瞻性、開拓性的副中心‘基本法’。”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會副主任胡九龍說,推進立法過程中,城市副中心還將持續鞏固拓展市級賦權成果,積極探索審批流程再造,立足現階段發展需要,積極申請新一批市級賦權,更好實現“副中心的事副中心辦”。
創新協同 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在津冀推廣
從北京出發,搭乘京津城際列車半個多小時后便能抵達又一個“中關村”。
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累計注冊企業超5800家。去年,就在這座園區內,北塘灣數字經濟產業園一期建成,中國技術交易所天津先進技術交易服務中心掛牌運營,北京理工大學新能源與高性能制造實驗室3D增材制造設備通過科技部驗收。
除了有在中關村孵化的項目、類中關村的創新生態,去年該園區還推出北京中關村第一批先行先試政策復制推廣清單。也就是說,企業在100多公里外的天津,也能享受北京中關村的支持政策。
不只是濱海新區,寶坻京津中關村科技城累計注冊企業超1800家;雄安新區中關村科技園短短一年多的時間吸引了135家科技企業扎根,成為未來之城的創新引擎。
中關村的金字招牌成為創新協同的縮影。兩項指標最能證明北京創新成果是如何落地河北和天津的:北京輸出津冀技術合同成交額由2013年的70多億元增長到2024年的840多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5%;中關村企業在津冀設立分支機構由2013年的3500多家增長到2024年的1萬多家。
成果轉化的提速,帶來實現多項“領域第一”:全球首條先進微納米功能粉體智造生產線正式投產,全球首次實現共價有機框架材料噸級量產,全國首張腦機智能人工神經信息系統醫療器械注冊證成功獲批……“三地共同資助227項基礎研究合作項目,梳理并發布1155家京津冀科技創新券服務提供機構,促進1.43萬臺(套)科研設施與儀器向社會開放共享。”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朱建紅說。
按照計劃,本市將在津冀推廣“職務科技成果賦權改革”“先使用后付費”等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研究制定促進京津冀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的若干措施,加快推動技術研發、中試孵化、生產制造等環節梯度布局,謀劃建設北京—雄安人才科創走廊,為京津冀協同創新注入新的活力。
現代化首都都市圈 雄安旅客進京趕飛機將更加便捷
從雄安新區到北京,除了京雄城際鐵路和京雄高速公路,還正在建設一條交通大動脈——雄安新區至大興機場快線(R1線)。這條線路開通后,能讓雄安的乘客搭乘區域快線趕飛機。
翻開今年交通基礎設施工程清單,會發現三地正在織就一張綜合交通的大網——
“軌道上的京津冀”將再添新線,津濰高鐵、京濱城際、雄忻高鐵、雄商高鐵和石雄城際等城際鐵路網中的關鍵線路將提速建設,京唐城際北京隧道段、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等在年內建成。
公路網中,今年,連接北京和承德的承平高速北京段、榮烏高速滄州段改擴建等將完成,京雄高速二期主體力爭完工,國道G335京冀段、首都地區環線高速廊坊至涿州段改擴建等項目加速建設,唐廊高速津冀段、G108新線高速河北段等項目將推進前期工作。
從天到海,皆有協同。港口群方面,今年還將持續提升港口能級,實施天津港22—24號泊位碼頭升級改造工程等項目,建成曹妃甸首衡7號、8號通用泊位等項目,大力發展海鐵聯運、中歐班列,拓展內外貿航線;機場群方面,天津濱海機場三期改擴建工程將實施,石家莊機場改擴建將推進前期工作,“三地四場”將空域統籌、航線互補和錯位發展。
“對于綜合交通運輸服務品質提升,今年我們將推進京津冀通勤定制快巴增點擴面,優化班次站點,不斷向環京周邊地區延伸,同時開通雄安新區至大興機場巴士,加密至北京市區定制快巴線路,適度提高繁忙城際鐵路運力投放,逐步增加津興城際進京車次。”河北省交通廳一級巡視員趙同安說。
路更通暢了,“互相串門”成了常態。以河北省推出的旅游包車周末和節假日免費通行高速公路政策為例,2024年免費通行113.1萬輛次,免收通行費1.71億元,帶動文旅綜合消費500多億元。
河北省文旅廳二級巡視員李文元介紹,三地將用好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聯合推出入境游旅游產品,共同開拓境外旅游市場,成立京津冀郵輪旅游聯盟,開通京津冀至粵港澳等旅游專列,聯合推出京津冀研學旅游產品和線路。
這一條條大動脈的延伸,將帶動通勤圈、功能圈、產業協同圈加速形成。“除了交通,我們還將持續推動北京優質中小學基礎教育資源與河北對接合作,整合三地優勢資源,推動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周浩說。
“一核”輻射引領、“兩翼”發力齊飛、重點產業鏈群崛起……21萬平方公里的京畿大地上,現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在浮現。
編輯: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