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原創
光影寄鄉愁
“從小母親常和我念叨:一定要記住,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們。”作為與共和國同齡、在大陸出生長大的二代臺胞,金建國感恩自己成長的時代,感恩大陸出臺的一系列面向臺胞群體的關愛政策。
1981年,中共中央下發了《關于落實居住在祖國大陸的臺灣同胞政策的指示》(時稱“38號文件”)。就是這個文件讓金建國在1983年有機會以34歲“高齡”獲得了參加高考的資格,并如愿考入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專業大專班。他坦言:“沒有臺胞身份,我可能圓不了大學夢。”
金建國參加《團結頌歌》第二屆首都統一戰線文藝成果展演。
金建國的母親李茜萍1929年出生在臺灣基隆,曾在臺灣受過專業醫學教育。15歲時,她從臺灣基隆轉道日本,再從日本回到祖國大陸,投入東北地區抗戰一線醫院的醫護工作中。
“母親曾對我講過,她的想法很單純,處于日本侵略者占領的中國東北,生病的同胞得不到及時救治,我要去救!”金建國說。
1948年,李茜萍從東北來到北京,繼續從事醫療工作。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個月后,李茜萍的大兒子出生了。為了感恩中國共產黨、感恩新中國,她給兒子起名“建國”。
金建國接受人民政協報融媒體記者采訪。
金建國的學習成績從小學到中學一直很好,1965年順利考上了高中。然而因為“文化大革命”的爆發,他失去了上大學的機會。1968年,高中畢業后,金建國被分配到北京市運輸公司當了一名工人。
“家里出一個大學生,一直是母親的最大心愿。”金建國說,1983年9月,他作為全國臺聯與教育部等部門聯合舉辦的面向在大陸常住臺胞的大專學歷班首期學員,進入北京師范大學學習,不僅實現了母親的心愿,也從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
金建國多年來一直在用光影寄鄉愁,希望更多臺灣同胞通過他的鏡頭,了解真實的大陸。
畢業回到原工作單位后不到半年,因為有了大學學歷,金建國的身份由工人轉為干部。之后他又被調到全國臺聯機關,專職從事與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相關的攝影攝像等工作。
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赴臺老兵回大陸探親,金建國作為全國臺聯文宣部的一名工作人員,參與接待了首個臺灣老兵回鄉團。“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老兵們走出機艙,與大陸親人抱頭痛哭。“我用鏡頭記錄了這一令人淚目的時刻,也真切感受到留在千萬個兩岸家庭中的‘鄉愁’是何種滋味,更明白了媽媽為什么一直祈愿兩岸早日統一。”金建國說。
1987年首次跟拍海內外臺胞青年夏令營,金建國在閉營式上送給營員們一盤錄影帶,記錄他們在大陸參訪的瞬間。圖為白天跟拍活動,晚上忙著剪片的金建國。
此后,全國臺聯每年舉辦的臺胞青年夏令營,金建國都負責影像記錄工作。在彼時兩岸信息交流并不通暢的年代,很多臺灣同胞通過他的影像,了解到大陸的真實情況,“原來大陸并不像島內宣傳的那樣!”
如今,年過古稀的金建國雖然早已退休,但仍在不遺余力地參與兩岸文化交流活動。他把自己看作是一粒促進兩岸民間交流的種子,希望自己為促進“兩岸一家親”多做貢獻,“我想這也是我媽媽這代人希望看到的場景。”金建國表示。
策劃:李木元 高 楊
統籌:宋寶剛 康 亮
記者:修 菁 王慧文
編導:王星星
攝像:康 亮 賴仁杰
后期:王星星
編輯:張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