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全國政協雙周協商座談會>加強知識產權執法司法保護 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會議新聞
加強種業知識產權保護,更好端穩中國飯碗
人勤春來早,田間農事忙。隨著春耕時節的到來,廣袤田野迎來新一季的耕耘,種子作為農業生產的起點,承載著豐收的希望。
2月21日,全國政協2025年首場雙周協商座談會在京召開,會議聚焦“加強知識產權執法司法保護、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主題。座談會現場,與會委員和專家們圍繞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這一議題展開討論。
種業知識產權保護關乎國家糧食安全,是實現種源自主可控、打贏種業翻身仗的關鍵環節。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種業發展念茲在茲,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緊中國種子,才能端穩中國飯碗,才能實現糧食安全”。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近年來,我國種業振興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同時也面臨著在生物育種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不強、植物新品種同質化較為嚴重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馬傳喜坦言,要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亟須進一步推進種業科技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在育種研發方面存在“重發表論文、重授權專利,輕育種應用”的傾向,科研與產業發展存在“兩張皮”的現象。如何將科研成果寫在聯農帶農惠農的廣闊大地上?馬傳喜認為,“在基因編輯、基因組選擇等關鍵核心技術領域,要瞄準創新性強、應用前景廣的專利技術,加快授權、重點保護,進一步將我國生物技術研究優勢轉化為育種技術優勢和種業市場競爭力。”
倉廩實,天下安。面對種業發展中的“卡脖子”難題,委員們表示,應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引領。馬傳喜建議:“建立植物品種權和育種專利技術的協同保護機制。以品種權保護傳統農作物的基本特征和育種成果,以專利權保護生物技術育種獲得的新品種重要‘零部件’突破;完善有利于激勵育種技術創新的植物品種權保護制度。改革品種審定和品種權認定規則,鼓勵應用新種質、采用新技術,培育市場競爭力強的新品種。”(本報見習記者 曾宇昕)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