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履職一年間
履職一年間丨全國政協委員呂紅兵:交出調研好答卷
2024年12月4日,呂紅兵(左一)跟隨視察團了解天津市河北區望海樓街昆云里社區“黨建超市”志愿服務項目。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對政協委員來說,高質量的建議和提案源于高質量的調查與研究。沒有研究的調查,無異于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沒有調查的研究,肯定是紙上談兵、閉門造車。調研是我們的必修課,也是建言獻策的基本功。
2024年的一次調研,讓我印象深刻,收獲甚豐。12月3日至5日,我參加了全國政協委員“完善志愿服務體系”視察團在天津的視察。
去天津前,我梳理了我國志愿服務的歷史進程:1983年,北京市大柵欄街道誕生了我國第一個“綜合包戶”志愿服務項目;1989年,天津市和平區朝陽里社區出現我國第一個社區志愿者組織;1994年,中國青年志愿者協會組建;2017年12月,《志愿服務條例》實施;2024年,《關于健全新時代志愿服務體系的意見》發布……40多年來,志愿服務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方興未艾,鏗鏘前行。
在天津,我們到達的首站就是和平區新興街朝陽里社區——全國社區志愿者組織發祥地。2019年1月17日,就是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要為志愿服務搭建更多平臺,更好發揮志愿服務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
視察期間,恰逢第39個國際志愿者日。我們專程到天津市紅十字救援救護服務中心調研,走訪天開高教科創園志愿服務崗站,了解赤龍南街佳和榮庭社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志愿服務”試點情況。視察團還召開了有天津市委及市政協領導、市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座談會。
“愛國三問”,是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90年前在開學典禮上提出的,“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愿意中國好嗎?”這是歷史之問,更是時代之問、未來之問。同理,研究完善志愿服務體系,也應回應“三問”,總結過往成績,梳理現實做法,把握發展方向。其中,提高認識是前提,健全機制是關鍵,加快立法是保障。
從實踐看,對志愿服務還應有更系統、更精準的認識。社會文明角度,志愿服務是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基層治理角度,志愿服務是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內容;共同富裕角度,推動共同富裕,發展慈善事業,需要大力推進志愿服務。
邊調研,邊學習,邊交流,邊思考,我形成了如下建議:第一,應以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價值導向為原則,對志愿服務體系從機制和制度層面,有針對性地予以完善。在視察團舉行的座談會上,我列舉了10個需要完善的方面:法定注冊、組織形式、機構治理、專業培訓、資質要求、對象保護、褒獎機制、社區協同、科技賦能、行業自律。第二,完善志愿服務法律體系建設。志愿服務法是激勵法,也是保障法;是規范法,更是引領法。在立法上應強調法律間(例如,突發事件應對法、慈善法、紅十字會法、家庭教育促進法、公司法、城市居委會組織法)的協調、協同。
基于調研與研究,我撰寫并向視察團提交了個人調研報告,并將調研報告的主要內容應約刊發在了《人民政協報》上。同時在此基礎上,今年兩會期間我也會在完善我國志愿服務體系方面重點關注和呼吁。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國浩律師(上海)事務所合伙人 呂紅兵)
編輯:張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