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著春天的步伐,2025年“
2月28日,
回顧過去一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社會大局保持穩定,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展望未來,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十五五”規劃將謀篇布局。可以說,開好今年全國
近期,
(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今年全國
春節前夕考察遼寧,
1月20日,
春節后再赴東北,聽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
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必然遭遇風險挑戰;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開放也面臨外部環境不斷變化的考驗。
“在破立統一中實現改革蹄疾步穩”“直面矛盾問題不回避,鏟除頑瘴痼疾不含糊”“堅決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攜手共進、共謀發展,為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注入不竭動力”……
從在《求是》雜志發表重要文章、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到密集會晤訪華外國政要、出席哈爾濱亞冬會
民之所望,改革所向。今年全國
(二)聚精會神抓好高質量發展
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在2025年新年賀詞中,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推進經濟工作的根本遵循。
新的時期,新的任務,高質量發展有新的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對經濟發展的質量、結構、規模都有很高的要求。當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加深,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面對復雜嚴峻形勢,關鍵要把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統一于高質量發展全過程。
從“扎扎實實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到“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再到“著力防范重點領域風險”……近期,黨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都體現著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的深遠考量。
今年全國
(三)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厚植中國式現代化物質技術基礎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驅動和產業支撐。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切實落到產業中。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這是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25年重點任務之一。與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相比,更加凸顯“新質生產力”。
“要推進科技創新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必須統籌好培育新動能和更新舊動能的關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近期,
2025年首次國內考察,
對于前者,明確要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對于后者,重申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一篇大文章,要緊緊扭住創新這個“牛鼻子”,推動新舊動能平穩接續轉換,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是代表委員議政建言的重點之一。進一步激發各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力量,將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支撐。
(四)凝聚團結一心向前進的強大信心與力量
初春的北京,一場民營企業座談會廣受關注。
座談會上,
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事業。前行路上,有風有雨是常態。應對困難挑戰,誠如
在春節團拜會上,
近期在地方考察、聽取工作匯報,
3月1日《求是》雜志發表的重要文章中,
……
中國式現代化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一
“把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情解決好,讓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及時有效回應群眾需求和關切,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這是
集思廣益、兼聽廣納,在真知灼見里尋求最優解。著眼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為實現“十五五”良好開局打牢基礎,全國
策劃:張曉松
主筆:張辛欣、胡夢雪
視覺:朱思明、張惠慧
新華社國內部制作
新華社第一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