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的委員通道,一直以來都是直通民心、傳遞民意的重要窗口,備受各方關注。在這條“通道”上,來自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與記者面對面互動交流,回應社會關切,暢談履職心聲,傳遞信心力量。由于現場回答時間有限,“通道”上委員們講述的故事令人有些意猶未盡。為此,本報記者再次對話“通道”上的委員,聽他們講述那些同樣精彩的,委員通道上未講完的故事……
嚴建兵委員與團隊成員察看玉米生長情況
“悠悠萬事,以吃為大。”這是全國政協委員、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在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首場“委員通道”采訪中的開場白。作為一名農業科研工作者,嚴建兵對這句話的深刻理解,既源于實驗室的潛心研究,也來自田間地頭的實踐耕耘。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如何滿足日益增長的肉蛋奶消費需求、確保畜禽飼料蛋白的供給,已成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要課題。這也正是嚴建兵多年來孜孜不倦深耕的研究領域。
“我們算過一筆賬:去年我國玉米總產量為2.9億噸,如果玉米蛋白含量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相當于每年多提供290萬噸蛋白。若這些蛋白得到有效利用,相當于減少進口700萬噸到800萬噸大豆。”在采訪中,嚴建兵特別強調,千萬不要“小瞧”這1%的提升,它“來之不易、彌足珍貴”。
多一個百分點,多一分底氣;多一個百分點,多一分保障。
這1%的背后,首先隱含著一項挑戰。嚴建兵介紹,長期以來,我國生產肉蛋奶所需的飼料蛋白主要依賴進口大豆,而增加大豆種植面積則會擠壓口糧作物的種植空間。十余年來,嚴建兵帶領科研團隊風雨兼程,最終在高蛋白玉米替代大豆飼料的研究中找到了突破口。這一創新不僅從源頭上提高了能量轉化與飼料轉換率,減少了對大豆和豆粕的進口依賴,還降低了飼料生產成本,增加了農民收益。
這1%的背后,更飽含著一位農業科研工作者為國為民的使命擔當。從實驗室到全國各地的玉米試驗田,再到下游技術應用企業,嚴建兵和他的團隊多年來奔波不息,在提高玉米蛋白含量和產量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目前,科研團隊培育的第一批高蛋白玉米品種,蛋白平均含量已達10%,比普通玉米高出兩個百分點,并已開始大面積推廣。”嚴建兵透露。
作為農業界委員,嚴建兵自2023年起連續兩年在全國兩會上提交提案,呼吁發展高蛋白玉米以替代大豆進口、提升我國飼料蛋白自給能力,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今年兩會召開前夕,嚴建兵又專程前往海南,調研高蛋白玉米推廣及產業鏈延伸情況,“未來需要重點聚焦其產業化應用,讓更多科研成果轉化為老百姓飯碗里的實惠。”這也是他此次帶上兩會的“心聲”。
回望剛剛走過的“委員通道”,嚴建兵笑稱,這是自己第一次走上“委員通道”,但是“一點也不緊張”,這種自信和底氣正是來自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的自信。“我們為什么能選擇一條不同于其他歐美國家的農業發展道路,依靠的就是創新自信,堅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定能帶領億萬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嚴建兵補充道。而這也是一個30年“工齡”的農業科研工作者“堅守”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