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6日電
新華社記者顧天成、岳德亮、吳濤
數據顯示,我國技能勞動者目前已超過2億人。
從新能源汽車、具身智能機器人、低空無人機等一系列高技術制造業,到“嫦娥”探月、“夢想”號大洋鉆探船入列等戰略科技領域,創新發展處處可見高技能人才
AI浪潮來襲,有“技”青年有興奮也有困惑:AI究竟會帶來一次技術賦能,還是會影響我們的就業機遇?
問題一:AI是否會加速引發就業變革?
隨著DeepSeek震撼全球,《哪吒2》中AI賦能實現技術飛躍,青年人越來越感受到創新的力量。
“我的學生問我,人工智能會搶走我們的‘飯碗’嗎?”5日中午,全國人大代表、杭州技師學院整形涂裝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楊金龍在從人民大會堂返回駐地的路上與鄰座代表分享了這個問題。
翻閱提請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楊金龍注意到“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提升培訓行動,增加制造業、服務業緊缺技能人才供給”,在這部分反復圈畫。“作為‘90后’青年教師,我很理解學生的興奮與困惑,但從報告中可以看出,我國制造業高端人才仍存在短缺,新興產業、未來產業的新職業、新崗位都等待著我們去開拓。我對技能人才的職業發展充滿信心。”
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均首次突破1000萬輛。“汽車的故障診斷、個性化調色等需要經驗判斷的環節,正是人類工匠的技術‘護城河’。”楊金龍認為,“千人千面”的創意實現,仍需依靠人的創造性。在一些操作上,機械功能精度也還與人手存在不小差距。
在“90后”全國人大代表、返鄉新農人沈燕芬看來,善于使用工具是人類進步的動力源泉,每一次的工業革命都是一次人類生產工具的飛躍。但越是強大的工具,越是需要強大的駕馭能力,“要馴服烈馬,就需要高超的騎手”。“只要保持不斷學習的能力,持續提升自我,總能抓住技術革命的先機。”沈燕芬說。
問題二:AI是工具還是競爭對手?
教育部部長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
“職業教育要跟產業完全融合在一起,人工智能是工具而非競爭對手。”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丁光宏表示,AI時代,技能人才要保持對新事物的敏感性。
“好比用鋤頭和挖土機挖渠,效率不可同日而語。科技的不斷進步會帶來新的機遇,我們不必太過焦慮。”他保持樂觀態度。
“未來,我們需要把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融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
5日提請審查的計劃報告中“推動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支持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的表述令全國人大代表、中車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林十分振奮。
他表示,AI正滲透到千行百業。隨著經濟轉型升級加速,在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設計研發、機械加工等方面都需要大量高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高學歷”的復合型人才。
當全球制造業經歷“智能核聚變”,超2億中國技能勞動者正站在變革潮頭。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躍升,既需要科學家突破“從0到1”的原始創新,也離不開技能人才實現“從1到100”的產業化落地。
問題三:如何塑造AI就業友好型社會?
縱觀人類歷史,每一次的重大技術變革,都在消滅一些舊職業的同時,創造大量新行業、大批新就業。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25年未來就業報告》預測,未來五年內,全球職場將有新創造的工作崗位1.7億個,被替代的工作崗位9200萬個,就業機會凈增7800萬個。
“人工智能技術正重塑人才核心素養,AI技能成為未來公民必備能力。”全國人大代表、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介紹,自己今年帶來的建議聚焦打造AI就業友好型社會。
如何加強人工智能新職業的規劃與管理?劉慶峰建議,發展AI新崗位,打造AI就業友好型社會;加強AI新職業的規劃與管理,鼓勵高校、職校緊跟趨勢,調整人才培養計劃和課程設置;加強AI技能培訓,尤其要為低收入群體提供免費培訓機會。
“當智能設備成為‘新同事’,我們要做駕馭科技的新匠人。”楊金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