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自立自強 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

2025年03月07日 08:45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111

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俊強委員

222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委員

333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張鳳委員

444

寧波江豐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姚力軍委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并針對“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項目,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開展‘人工智能﹢’行動,培育未來產業”“加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等做出部署。今年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也對此做出相應安排。

本報約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朱俊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余曉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張鳳,全國政協委員、寧波江豐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姚力軍,從基礎研究、人工智能技術突破應用、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角度,為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言獻策。

■ 夯實基礎研究根基需要不斷打破傳統思維桎梏

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是科技強國重要特征。基礎研究要有“種瓜得豆”的心態

記者:在建設科技強國進程中,基礎研究的地位和作用得到高度重視。新時代,應采取哪些措施進一步推動基礎研究發展?

張鳳:擁有強大的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和關鍵。世界科技強國必然具備強大的基礎研究體系,能夠通過長期持續的創新投入,在前沿領域率先突破,為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動力。加強基礎研究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重大任務。我國基礎研究在前沿熱度、增長速度方面與美國的差距顯著縮小,但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相比,還存在諸多短板弱項。

在建設科技強國進程中,應面向未來,加強有組織的基礎研究,統籌重大科技項目布局,構建目標導向與自由探索相互促進的基礎研究任務部署機制;統籌重大創新平臺布局,疏通創新鏈條,構建良好科技創新生態;構建多元化基礎研究投入方式,支持創新型領軍企業加強基礎研究。

朱俊強:從X射線的發現到其在醫學檢查中的應用,從放射能的最初研究到核彈與核電的誕生,再到萊特兄弟的首次飛行引領民用航空的飛躍……這些“種瓜得豆”的經典案例無不彰顯著基礎研究的長遠價值與深遠影響。

基礎研究往往具有不可預測性,許多重大的科學發現都是在意料之外產生的。科研人員在做基礎研究時,不僅要專注于既定的研究目標,更要留心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奇怪、未知或解釋不了的現象。這些現象可能隱藏著新的科學規律或技術突破點。正如牛頓因蘋果落地而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一樣,許多偉大的科學發現都源于對日常現象的敏銳觀察和深入思考。科研人員應培養自己的好奇心和洞察力,善于從細微之處發現科學的奧秘,從而在基礎研究的道路上不斷取得新的突破。

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首要的是改革科研評價體系,減少對論文數量的盲目追求,轉而關注研究的質量與原創性。營造寬松穩定的科研環境,減少不必要的考核與檢查,為科研人員提供充足的時間與空間進行深入研究。同時,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與支持力度,提升科研人員的待遇與地位,激發他們從事基礎研究的熱情與動力。

姚力軍:隨著民營經濟發展壯大,在基礎研究方面也應該有所作為。華為已經做出了很好的榜樣。“十四五”期間,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科技創新取得突出成就,在培育科技領軍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方面成效顯著。從5G通信、半導體材料、無人機、機器人到人工智能等領域,一批民營企業成為科技創新的主力軍,在國際競爭中叫響中國品牌。但如何讓民營企業深度參與基礎研究、參與國家創新平臺建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揮更大作用,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有企業承擔了絕大部分國家重大項目,鮮有民營企業牽頭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獲得的政策和資源不足;國家投入大量資源建立各種創新平臺,民營企業參與度不高;民營企業的科研人員納入國家人才創新體系程度較低,社會地位不高等。只要把民營企業深度納入國家創新平臺和基礎研究體系,我相信會有更多類似DeepSeek的驚喜。

■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需要各方形成合力

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深耕場景創新,推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突破和形成現實生產力

記者:當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技術加快迭代應用,我國實施了“人工智能﹢”行動。下一步,各方如何形成更強合力,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更大突破?

張鳳: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強大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是科技強國的戰略支柱。通過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突破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技術瓶頸,能夠為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提供有力支撐。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沒有根本改變,制約著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和升級發展。

應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作用,發揮國家實驗室引領作用、國家科研機構建制化組織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主力軍作用和科技領軍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強化問題導向、場景導向的攻關,聚焦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加大技術研發力度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科技領軍企業參與和主導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標準制定,針對不同技術類型,分別采取不同的發展戰略,制定未來發展目標和攻關路徑。

余曉暉:我國已具備人工智能良好的技術產業基礎,涌現出世界級大模型產品和優秀企業。進一步發展,需要政府與行業形成更強合力。政府可聚焦基礎支撐與制度保障,加強算力、數據、人才、資金等關鍵要素供給,筑牢創新底座,同時加快推進政府自身應用,牽引產業發展。行業可立足場景和市場優勢,深耕場景創新,打造標桿應用,鞏固和增強全球競爭優勢。

在產業生態建設上,要聚焦人工智能軟硬件協同問題,推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構建創新聯合體,引導軟硬件廠商間協同創新及與開源模型國產化適配,構建技術領先、自主可靠、良性發展的產業生態體系;同時加快推進國際先進的人工智能開源社區建設。在關鍵要素供給方面,協力推進高質量數據集建設,有序開放政務、醫療、交通等公共數據資源,推動數據標注產業發展;加大產業界與學術界的人才聯合培養,激發更大創新合力和人工智能原創思想;加大對人工智能創新和先導應用的投融資支持。在規模化應用落地方面,分行業探索建立“場景清單—供需平臺—樣板間推廣”全鏈條機制,推動更多普惠性支持政策出臺;發揮我國行業數據和場景優勢,鼓勵領軍企業率先落地大模型,解決工程化部署、軟硬件協同、數據供給等問題;加快推進政府自身應用,加強政務辦公、政務服務、城市治理等領域人工智能應用推廣,形成示范帶動效應。

姚力軍:民營企業是不可或缺的生力軍和重要力量,應吸納更多民營企業深度參與國家創新平臺建設,充分發揮民營企業機制靈活、創新能力強的特點,牽頭承擔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針對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嶄露頭角、或已經成為龍頭的民營企業,制定專項支持政策,鼓勵技術創新,在高層次人員招聘、研發經費、重大裝備引進等方面給予支持。實施民營企業科研人員培育計劃,打通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向民營企業流動的通道,引導鼓勵高校畢業生扎根基層,到民營企業就業。對創新能力強、在補短板鍛長板做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企業家”的復合型領軍人才,給予更多的國家榮譽,營造全社會尊重民營企業的價值導向。

補充一點,原材料的問題要引起高度關注,否則材料科技創新和下游技術突破就成了無源之水。當前,產業集群是一個突破核心技術壁壘的典型平臺,發展先進制造業集群是我國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據工信部披露,截至2024年底,全國先進制造業集群已達80個。其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高端裝備領域集群(29個)、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集群(16個)、原材料領域集群(15個)。伴隨AI發展,我國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智能化逐漸提速,一些潛在風險也在逐漸暴露,亟須對AI全產業鏈和“AI﹢”面臨的短板、問題進行梳理,協同發力。比如,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集群中的關鍵核心原材料安全問題。其中,某稀有金屬是集成電路制造、航空航天、軍事裝備等工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美國、歐盟和日本都將其列為關鍵性礦產。我國也相對缺乏,對外進口的依存度接近93%(2022年),隨時面臨被“卡脖子”風險。建議在國家層面,對先進制造業集群進行梳理,針對不同集群的薄弱環節制定針對性解決方案,實現“掛圖作戰”“限時攻堅”;建立以關鍵礦產為核心的戰略儲備和制造基地,購買超過5年的戰略性關鍵礦石儲備,同時收購國外相關礦源,從而建立完整、自主的全產業鏈生產能力。此外,希望國家發展改革委盡快推出集成電路專班優化政策,支持相關貴金屬在國際市場回收循環利用。

■ 創新技術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大趨勢

各領域技術呈現群體突破、交叉融合的態勢,促進學科交叉,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發力

記者:學科交叉融合和各領域技術融合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出特征,應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在推進交叉融合上取得進步?

朱俊強:在知識爆炸的今天,單一學科的研究往往難以解決復雜多變的科學問題。學科交叉不僅能夠激發新的科研靈感,還能促進不同領域之間的知識與技術共享,從而推動科技創新的深入發展。新興技術的發展呼喚學科交叉與融合,打破學科交叉與融合的壁壘,促進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對于推動科技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應通過設立跨學科研究項目、搭建學術交流平臺等方式,積極推動學科交叉與融合,打破學科壁壘,促進不同領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余曉暉:以人工智能與制造業的交叉融合為例,可從幾個方面加快推進:一是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工業知識、模型深度結合,加大研發投入,突破人工智能與工業技術融合的基礎性原理與關鍵工程化問題,保證工業制造對穩定、可靠、質量等要求的同時,驅動以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新工業革命。二是面向重點工業行業和典型場景加快人工智能應用探索,與工業互聯網深度融合,進一步強化研發設計和營銷服務“兩端”環節應用同時,面向生產制造等“核心”環節推進深度應用。三是布局智能疊加的智能制造終端產品、裝備、系統,加快人工智能與制造裝備、機器人、工業自動化、工業軟件等領域融合創新,同時加快電腦、手機、家電、無人系統、物聯網等各類終端產品向人工智能升級。四是加強重點領域行業數據資源構建,圍繞重點制造業高價值場景,加快積累形成高質量行業數據集,同時積極探索基于可信數據空間的行業數據流通體系,將數據資源潛能有效轉化為國家數據優勢,在推進制造業智能化升級的同時,助力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突破。

姚力軍:民營經濟在整合資源、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和領域技術融合具有天然優勢。針對當前短板和發展訴求,地方政府應積極支持民營企業融入其中,激發創新活力。如重點支持民營企業建立產業孵化的科技創新平臺,扶持產業鏈龍頭企業通過靈活的機制、品牌影響力、管理能力及銷售通道,帶動高校、科研院所迅速實現技術向產業的轉化;地方政府的科技母基金圍繞龍頭企業設立創投基金,解決當前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技術研發、產業發展的資金瓶頸,進一步增強民營企業發展信心,激發創新活力。建議在超長期特別國債中設立“民營企業科技創新專項”,引導鼓勵民營企業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投資,支持重點民營企業提升技術與品質,改造舊產線,引進新裝備。

(本報記者 高志民 王菡娟 王碩)

編輯:張子怡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在线免费观看激情麻豆视频 | 日本高级黄区免费 | 亚洲片在线观看天堂 | 亚洲论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ⅴa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羞羞视频网站 | 先锋影音资源影音中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