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三月開,花兒粉紅白,利水通二便,活血養容顏。”記者見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食療營養部主任王宜時,她正在筆記本上寫著一首應春的“本草童謠”。
創作傳播“本草童謠”,讓中醫藥文化的“種子”扎根在孩子心中,是王宜近年來一直堅持在做的事情。
從事臨床食療營養工作40余年,王宜見證了中醫藥在人們健康生活中發揮的關鍵作用。但同時,她也目睹了中醫藥傳承面臨的一些難題。
眾多問題引發了王宜的思考:加快中醫藥的挖掘和保護,讓中醫藥文化走進更多人生活,應盡快從孩子入手。
如何勾起孩子們對中醫藥文化的興趣和好奇心呢?
經過考慮,王宜決定以“童謠”作為創作的載體,創建形象、簡潔、有創意的“藥食同用”的效用記憶方法,以形式活潑、氛圍輕松的方式,讓中醫藥知識如同一顆顆種子,在孩子們中間悄然“入腦入心”,生根發芽。
創作并非一帆風順,為確保每一首童謠既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和語言習慣,又能準確傳達中醫藥知識,王宜請來專家、同事把驗專業精準,請學校老師把“通俗易懂”關,請語言學家、編輯朋友來檢驗“合轍”上口。
目前王宜已完成了“花系列”“葉系列”“根莖系列”“水果系列”等上百首“本草童謠”。
“本草童謠”創作完成后,王宜又馬不停蹄地投身到傳播推廣工作中,走進全國各地的幼兒園、中小學,給孩子們授課。“我想要把童謠里的知識真正講透徹,每個童謠都蘊含著豐富的中醫藥文化內涵。”
一些社會機構和餐飲企業希望能將本草童謠帶上餐桌。對于這些請求王宜都欣然應允,她的想法很單純,只要通過一首首“本草童謠”,能將中醫藥文化宣傳出去,落地生根就可以。
展望未來,王宜表示,她最想做的事情是與教育、餐飲協會組織、疾控部門等開展合作培訓,“通過對父母、教育從業人員、餐飲業者進行培訓,進一步加大童謠的傳播力度,營造全社會共同守護中醫文化傳承的良好氛圍,讓古老的中醫藥文化代代相傳、生生不息。”(記者 孫金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