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一杯奶茶、中午點個外賣、晚上來頓燒烤,這是當下不少人的日常。看起來有菜有肉,吃飽喝足,但在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農林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曉燕眼中,“吃得飽不等于健康,也不等于吃得對,要關注‘隱性饑餓’,注重均衡飲食?!?/p>
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什么是“隱性饑餓”?
會議間隙,趙曉燕向記者打開了話匣子:“‘隱性饑餓’是營養不良的一種表現,由于營養不均衡或缺乏某些維生素和礦物質,身體會產生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饑餓癥狀。深層原因復雜多樣,主要是部分人群對營養的認知不足,忽視了均衡飲食的重要性,這是當前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趙曉燕在實際工作中調研發現,現代飲食中精白米面占比過高,導致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等營養素流失。同時,高熱量低營養密度的食品如快餐和加工食品過度攝入,這些食品往往高糖、高脂、高鹽,但缺乏維生素和礦物質,尤其會讓老年人蛋白質攝入不足。
“隱性饑餓”是導致我國一些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腦卒中和慢性腎臟病患者數量增多的重要原因。無疑,調整優化膳食結構減少“隱性饑餓”,應對慢病高發的任務迫在眉睫。趙曉燕認為,對于個人來說,需把握“多樣化、少加工、重搭配”原則。
“比如主食多樣化,用1/3的全谷物或雜豆替換精米白面,鼓勵全谷物食品,深色蔬菜要占餐盤一半;食材要新鮮,簡單烹飪,蒸、快炒最佳?!壁w曉燕表示,“水果和蔬菜通常具有高營養素密度,它們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具有抗氧化功能的活性物質?!庇赊r業農村部食物與營養發展研究所發布的《常見水果營養充足率與營養素密度評價研究報告》顯示,奇異果、檸檬等均屬高營養素密度水果。但我國水果的消費整體處于較低水平。
趙曉燕還認為,營造良好的社會健康飲食氛圍必不可少,“首先針對不同的地區和人群要實施區域差異化干預策略。大城市重點控制外食與加工食品鹽糖含量,推廣‘健康餐廳認證’,如餐廳菜品標注鹽含量和熱量。中西部農村探索擴大‘營養包’覆蓋至學齡兒童;其次要通過科技賦能推動食品產業轉型?!壁w曉燕建議說。(記者 王菡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