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守耕地紅線 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2025年03月08日 08:05  |  來源: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劉雷(6628809)-20250308080014

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劉雷委員

議政建言(6628812)-20250308080041 - 副本

國務院原副秘書長郭瑋委員

議政建言(6628806)-20250308075950 - 副本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原院長馬忠明委員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作為今年九項重點任務之一。同時,會議強調,嚴守耕地紅線,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保護種糧農民和糧食主產區積極性,健全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發展現代化都市圈,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水平,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也對相關工作進行了部署安排。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全國兩會期間,就如何落實好相關部署,本報記者采訪了全國政協常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副主任劉雷,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原副秘書長郭瑋,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原院長馬忠明。

嚴守紅線 切實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

記者: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嚴守耕地紅線,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中央為何一再強調嚴守耕地紅線?

郭瑋:雖然成績顯著,但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我國人口規模巨大的國情沒有變,食品消費還在升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需緊平衡的態勢仍在持續,保障供給依然是我們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糧食安全的弦一刻都不能松懈。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最根本的就是保護和利用好耕地。近幾年我國耕地數量減少勢頭初步得到遏制,但占用和保護的矛盾依然突出,耕地質量不高的問題依然嚴峻,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依然是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的重要任務。

強化耕地保護,首先要堅決守牢18億畝耕地紅線。要穩住耕地總量,堅持耕地保護優先,完善占補平衡制度,確保耕地不減少,糧食生產能力不變弱。要嚴格控制耕地占用,通過國土空間規劃和嚴格用地審批來嚴控新增建設用地規模,規范有序實施耕地轉為園地、林地、草地等其他農用地,積極盤活利用閑置建設用地,盡量少占不占耕地。耕地占補平衡政策是工業化、城鎮化建設等占用耕地的補救措施,必須針對現有問題不斷完善,堅決防止過去占補平衡中出現過的補充數量不到位、補充質量不到位問題,堅決防止多占少補、占優補劣、占水田補旱田等現象。要堅持“以補定占”,確保“占一補一”,把非農建設、造林種樹、種果種茶等各類占用耕地行為,統一納入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要推進“占優補優”,完善并堅持補充耕地質量評價和驗收標準,確保補充耕地質量不低于被占用耕地。

馬忠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糧食產量穩步增長,自2015年起連續9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202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4130億斤,首次邁上1.4萬億斤新臺階。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資源,養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成績來之不易,但也要看到,我們仍然面臨糧食生產基礎條件薄弱、耕地面積減少、土壤退化和產能下降、自然災害多發等問題,需要高度重視。

記者:高標準農田建設是提高耕地質量、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基礎性工程。目前,哪些問題需要高度關注?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郭瑋:強化耕地質量提升,重點要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目前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但也存在建設質量參差不齊、管護機制不夠健全等問題,下一步關鍵是確保建設質量和可持續利用。要強化產能提升導向,把資金投向、建設重點聚焦到田內,把更多符合條件的農田改造成適宜耕作、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現代化良田。要嚴把工程質量關,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制度標準體系,建立工程質量監督檢驗體系,常態化開展工程設施質量抽測,持續推進工程質量“回頭看”和專項整治。要健全長效管護機制,明確管護主體、管護責任和保障措施,引導農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參與管護。

與此同時,要以提高農民參與度為關鍵加快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以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為前提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加強酸化耕地治理,鞏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加大坡耕地和侵蝕溝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持續優化耕地布局,謀劃實施耕地有機質提升行動,加快構建用養結合的耕地可持續利用機制。

馬忠明:我國農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除了政策措施保障有力之外,其實還有很多經驗。

科技支撐持續發力。一是加強布局全國創新平臺,優化配置全國創新力量。圍繞產業布局建設國家和區域創新中心,設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增加農業創新工程投入,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二是注重種質資源的評價,加強新品種的選育。設立生物育種重大專項,開展第三次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投資建設國家種質資源庫和區域種質資源庫,收集保存了一批有價值的種質資源,選育了一大批自有知識產權的重大新品種,新品種對單產的貢獻率顯著提升。三是加強關鍵技術攻關,集成重大關鍵技術模式。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水利設施建設,有效提升了耕地地力。

農機裝備水平顯著提升。將農業機械技術與農藝實踐相結合,推進精準播種、精準施肥、精準灌溉、覆蓋耕作和機械化收獲的高效化和精準化發展。智能植保、作物監測和智慧灌溉等方面,預測作物產量和病蟲害風險,提供精準的農藝方案。不僅提升了農業機械化水平,還優化了糧食生產農藝管理。甘肅省張掖市玉米水肥一體化的示范應用,顯著提高了產量,降低了成本。

社會化服務不斷完善。國家相關部門加大引導支持力度,推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快速發展。把發展生產托管作為推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帶動普通農戶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主推服務方式,鼓勵各地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以獎代補、先服務后補助等方式,推動各地因地制宜發展單環節、多環節、全程生產托管等服務模式。引導和推動各地逐步從補主體、補裝備、補技術向補服務轉變。我們在廣西北海市調研發現,北海市社會化服務組織逐漸健全,服務比較到位,在蜜瓜生產中,從育苗、播種、吊蔓、收獲和包裝,組建了全程專業化服務隊,專業性強,效率高。

記者:各級黨委和政府如何扛起耕地保護這一重大政治責任?

郭瑋:強化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關鍵要抓好責任落實、法律法規制度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扛起耕地保護這一重大政治責任,國家層面堅持每年對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情況進行考核,對突破耕地保護紅線等重大問題實行“一票否決”,嚴肅問責、終身追責;省級黨委和政府對本省域內耕地保護負總責,要對省域內各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責任情況進行嚴格考核,不斷提升考核工作的科學性和精準性,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要落實“全鏈條各環節強監管”工作要求,不斷完善耕地保護“長牙齒”硬措施工作機制,強化部門間協同配合,持續開展以耕地保護為重點的自然資源督察,推進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等落實落地。要加大違法用地行為打擊力度,不斷完善土地衛片執法工作機制,持續整治“大棚房”、侵占耕地“挖湖造景”、亂占耕地建房等問題,堅決遏制破壞耕地違法行為。

做好高質量供給 提高農業效率

記者:農業高質量發展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必要條件。對此,您有什么建議?

馬忠明:保障高質量供給依然是重要前提。農產品如果依然處在低水平重復,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很難做到。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繼續把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擺在首要位置,強調要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把我們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實現糧食產量穩定邁上1.4萬億斤臺階的目標,除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外,必須落實藏糧于種、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水,在提高單產和效益上下功夫。一是繼續加大資源的評價利用,為重大品種選育提供戰略貯備。加快生物育種技術的研究應用,創制一批抗逆優質的糧食作物種質資源,為糧食數量和質量安全保駕護航。二是實施重大新品種選育行動,培育高產、優質、抗逆、抗病蟲、耐鹽堿、適宜機械化栽培的自主重大新品種。三是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和水利設施建設,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四是發展糧-豆復種、果/豆間作和麥(油菜)收后復種馬鈴薯等多樣化種植技術,提升單位面積效益。五是加快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現代技術的應用,提升糧食生產信息化水平。供給質量提高,效率、效益自然會提高,提高收入才有了源頭活水。

劉雷: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發展鄉村富民產業,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壯大縣域經濟,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這要求我們統籌謀劃、精準施策、系統推進,結合各地區實際、統合各方面力量,擴渠道、增收入、暖農心、促共富。

以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現代化、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農業產值和增收效益,實現農民增收與農業豐收同步,是讓農民群眾富起來的務本之舉。我們到東北地區調研,五常大米、延邊貢米、營口大米等建立產業聯盟,水稻產業從傳統種植、初級加工逐步向精深加工轉型,產品向營養保健品、嬰幼兒食品、預制米飯等多類型發展,附加值大幅提高;在延邊的光東村,我們看到當地農民群眾建立“海蘭江御米”品牌,開發系列加工產品,發展“江畔稻花香”休閑文旅,產業鏈延伸帶動增收,一曲《紅太陽照邊疆》唱響新時代幸福生活;走到湖南、福建的茶葉產業帶,農戶成立聯合體,實現“茶園—加工—文旅”全鏈增值,鮮葉銷售僅占終端售價15%,而開發茶飲料、茶多酚等衍生品使附加值提升3至5倍。

可見,科技創新為提升農業價值提供源動力,要做大做強優質糧食產業、畜牧業、農產品加工業等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使農民獲得更多的增值利潤,以農業現代化為根本支撐,提高農業造富能力。

因地制宜 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記者:在落實因地制宜推動興業、強縣、富民一體發展,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過程中,農村的優勢在哪里?

劉雷:農村獨特的生態文化賦予農村土地更高價值,是保障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寶貴資源。我們要挖掘生態文化資源稟賦,帶動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今年春節“鄉村游”火熱,僅江蘇一個省,休閑農業綜合收入60多億元,游客接待量近4千萬人次。繁榮的鄉村文旅背后是旺盛的需求支撐。這個需求是對人文回歸、精神返鄉的向往,對美好生態、美麗鄉村的眷戀,是慢生活、慢節奏帶來的獨特幸福體驗,要從幸福感這個源頭上去認識、去挖掘。

我們到武夷山調研,南平市打造國家公園,挖掘一草一木一河一山一橋一石的價值,把山、水、竹、茶作出文化;走到紅星村不問山居,推門時青山、茶園、小橋、溪流映入眼簾,聞茶香、聽泉響、看田園阡陌,留下深刻記憶,在茶旅人文資源結合中,閑置土地變觀景勝地,廢舊小學變山居民宿,打造出新的致富業態。挖掘農村生態文化資源價值,重在多級同向發力,僅靠農村難以支撐,也不能無序發展,需要政府引導、政策扶持、完成市場轉化,需要引領設計、主動打造、實現內涵式發展,比如,“父親原鄉”成就“巴山美村”,冰雕藝術成為東北冰雪游的亮麗名片,要把自然資產、文化資源轉化為農民財產性收入,讓農村熱土展現出財富增值屬性。

記者:在您看來,如何充分發揮惠農政策作用,帶動提高農民轉移性收入?

馬忠明: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富農政策,持續提高小麥、早秈稻的最低收購價,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和農機購置和種子補貼等政策,加大自然災害保險、種植收入保險政策的實施力度和范圍,加快土地流轉,完善農資保供穩價和農業貸款機制,保障了種糧農民利益,提高了農民種糧積極性,糧食播種面積連續五年保持增長。如加大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政策的出臺,不斷增加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國家投入,建設質量越來越高,有效提升了農田生產力。

劉雷:轉移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重要補充部分,需要通過政府統籌和區域協調打破地理局限,通過制度創新釋放增收紅利,不斷加強對農民生產生活的公共財力保障。以農業補貼制度為例,作為直接惠農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要回答好“如何補、補多少、補給誰”的問題。在吉林調研時,家庭農場經營者談到,為順利流轉土地,持有土地的農戶往往要求拿到耕地地力保護等補貼,對這些問題應深入調研,不斷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提高補貼精準性和激勵效能。調研中還關注到,農民群眾對農業保險制度有很多期盼,有的農民朋友講到,希望增加農業保險補貼品種、擴大保險補貼覆蓋范圍、增強保險賠付便利性及時性。要傾聽農民群眾呼聲訴求,真正發揮再分配機制的調節作用,不斷創新政策工具,加大向農村農業轉移支付的力度和精準性,使廣大農民有更大的收入增長空間、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在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征程中邁向共同富裕。

同時,我們要以提升素質為著力重點,帶動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從農民收入結構看,工資性收入占比很重。但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崗位,存在工資不夠高、穩定性較低等問題,必須從提高農業人口素質入手,增強農民的就業創業能力。要為農村培育“頭雁”,我們到山東、江蘇等地調研,家庭農場的大學生帶頭人,帶領農戶加入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土地實現適度規模經營,農時務農、閑時務工,就近就業、就地創業,工資性收入穩定提升。新生代農民、職業農民、科技農人已成為“三農”熱議詞,人才培養回報在農業領域呈現乘數效應。在山東濰坊、東營,在江蘇宿遷、淮安,我們看到農村CEO培訓農戶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發展農村電商、短視頻直播帶貨、定制農業等新業態,生態農產品在平臺銷售,北斗定位技術讓消費者掃碼可追溯種養全程。“聯網”已成為拉近城鄉差距、推動農業人口現代化的最短路徑,短視頻、直播技能培訓可使中老年農戶熟練掌握網商技能,促進農民從簡單提供勞動力向提供技術和技能轉變,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隊伍。(本報記者 李元麗)

編輯:董雨吉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99九九精品久久久久齐齐 | 真实国产乱子伦激情对白视频 | 欧美十八禁激情在线观看视频 | 欧美综合精品专区 | 亚洲精品第一国产综合高清 | 亚洲精品福利在线观看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