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的委員通道,一直以來都是直通民心、傳遞民意的重要窗口,備受各方關注。由于現(xiàn)場回答時間有限,“通道”上委員們講述的故事令人有些意猶未盡。為此,本報記者再次對話“通道”上的委員,聽他們講述那些同樣精彩的、委員通道上未講完的故事……
2020年12月,張朝暉委員在寧夏西吉縣王民中學與“舊書桌”合影。
張朝暉委員在通道上說:
“希望大家一起為志愿者加油,讓志愿者的微笑成為當之無愧的最美中國名片。”
“各位記者朋友,如果有機會到中央團校的團史展覽館,你會看到一張寫滿志愿者名字的舊課桌,它是我從寧夏固原西吉縣王民中學借來的……”3月7日,全國政協(xié)委員、共青團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動指導中心黨委書記張朝暉在“委員通道”上分享了一張被視為“鎮(zhèn)校之寶”的舊書桌的故事。
在“委員通道”外,借由張朝暉的講述,有關這張書桌背后的故事徐徐鋪展開來——
1999年秋天,復旦大學第1屆研支團來到西吉縣王民中學,自此與王民中學結緣,時至今日,已有26屆學生在此支教。而每一批支教隊員離開前,都會在這張桌上簽下自己的名字。每一個簽名,都飽含著一段閃閃發(fā)光的青春記憶。復旦大學第23屆研支團志愿者林伯韜第一次看到這張桌子的時候頗受觸動:“站在這張桌子前,你會感覺自己身后站了很多人,未來也會有更多人站在你的前面。”
一張樸素的書桌,寫滿了復旦大學與王民中學之間的山海情誼,這也是復旦大學支教扶貧的一個縮影。
自1999年起,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便扎根西部基層教育一線,派遣志愿者赴寧夏西吉、貴州息烽、新疆拜城、云南永平等地開展支教幫扶。多年來,研支團志愿者們扎扎實實當起了大山里的追夢人。早年間,山上沒有自來水,他們便步行數(shù)里去挑水,還有隊員創(chuàng)下了連續(xù)56天不洗澡的紀錄;現(xiàn)在,他們依然要步行數(shù)十里去家訪,依然吃不膩食堂那一碗香氣撲鼻的洋芋面……
復旦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只是西部計劃點燃的漫天星火中的一簇。張朝暉介紹道,“自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實施以來,越來越多青年人在長時間、近距離的實踐鍛煉中,走進西部、感知西部、奉獻西部,進而熱愛西部、扎根西部,堅定地把個人理想與國家需要緊密相連,在西部基層貢獻青春力量。”
“參與北川抗震救災的志愿者王鵬,留在當?shù)毓ぷ鞒蔀橐幻鶎用窬娮C了北川從一片廢墟到重新崛起的全過程。”“在海拔4200米的青海玉樹雜多縣支教的師范生李曉珍,畢業(yè)后選擇成為鄉(xiāng)村教師,繼續(xù)服務于基層教育一線。”……說起那些在西部熱土奉獻的人和動人的事,張朝暉如數(shù)家珍,言語之中滿是自豪與欣慰。
從張朝暉的講述中,我們得以窺見無數(shù)青年志愿者前赴后繼、將青春獻給熱土之上的一角,而這樣有溫度、有情懷、有力量的故事還在繼續(xù)發(fā)生著,待講述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記者 朱潤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