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國際交流中經常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系中的‘境界’‘神韻’等詞,西方人很難理解。”孟至嶺委員認為,堅定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需要形成具有鮮明中國風格、體現中華文化精髓的體系。
孟至嶺以中醫為例說,中醫的辨證施治過程,并不同于西方17世紀才盛行的所謂科學思維。《黃帝內經》說“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未病”“已病”都是在病證的“無形”源頭之處尋找“無形”的病源進行辨證。例如氣虛、氣實、氣滯、氣郁、陰陽不和、五行不和、臟腑不和、心腎不和等等都是“未病”。這種從根源上“治未病”的理念,連當代西方醫學界都很羨慕。為此,孟至嶺建議,組織一批通達傳統文化的人士,將相關的理論文獻歸納、整理、研究和編輯,形成一套系統而明晰的“形而上”理論體系、符號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