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自家門口安享“老有所養”的幸福生活,是很多老年人最樸實也是最溫暖的期待。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社區支持的居家養老,強化失能老年人照護,擴大普惠養老服務覆蓋面”,不僅回應了老年人對“老有頤養”的美好憧憬,也為破解養老難題提供了可行路徑。3月7日下午,全國政協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界委員小組討論現場,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
討論剛一開始,王平委員的話語擲地有聲:“老年人需要的是什么?是生活支持、醫療健康、精神關愛和權益保障,更是對生命尊嚴與生命質量的追求。”
社區是老年人生活的主要場所,也與老年人的幸福感、獲得感息息相關——步行可達的日間照料中心、家門口的社區食堂、定期組織的文娛活動,都能讓老年人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
“以社區養老食堂建設為突破口,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社會化。”莫榮委員結合調研中所見所得,建議構建“社區食堂﹢多功能老年助餐”的模式,將社區食堂的公益屬性與市場屬性有機結合,鼓勵各地積極探索具有特色且方便有效的社區食堂服務模式。
“人才是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核心力量和重要支撐。”張曉敏委員認為,可以積極推動專業養老機構聯合社區物業等組織,為居家高齡老人、失智失能老人的家庭照顧提供支持,探索開發提升家庭照護能力的專業課程培訓和教育資源,涵蓋居家照顧者的一般技能,如輔具選擇、藥物使用和情感支持等常見需求,全面提升家庭照護者的能力,發揮家庭養老的積極作用。
“我們正在積極探索和研究人形家政服務機器人,未來可以提供照顧、陪伴、行動輔助等服務。”孫力斌委員描述了智慧養老的美好場景。他建議,積極投入研發“人工智能﹢養老”模式,將數字化社區養老平臺納入到國家信息化建設體系中,讓人工智能技術助力社區養老生活發展。
養老服務需兼顧普惠與精準,這是委員們的共識。劉啟芳委員直言,農村的高齡老人是鄉村振興的底線群體,也是最柔軟的短板,需要更加精細化、精準化、可持續的養老服務支持體系。
“解決農村老人的養老難題,應當積極發揮社會組織的作用,推動社會組織與鄉鎮衛生院共建流動護理站,為老人提供上門診療、慢性病管理等服務。”劉啟芳委員舉例說,“比如每晚由社工帶領村民志愿者巡查獨居老人住所,重點檢查門窗是否關好,用電用火是否安全,有沒有突發疾病等,政府可按服務量給予相應補貼;另一方面,可以由社會組織牽頭前置高齡老人危機干預,建立重點老人生活情況巡檢幫助體系和各級醫院聯動送診機制。”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討論中,這句話被多次提及。養老服務不僅是民生工程,更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正如王平委員所強調的,未來的養老不應局限于生存保障,而應邁向生命價值的升華——讓老年人感受到尊重與歸屬,真正實現高質量的“老有所養”。
(記者 王慧文 王亦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