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委員說話
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
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要素分配向勞動者傾斜,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強政府在再分配環節的調節作用
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列為工作任務之首,提到要“實施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標志著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將成為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促進消費需要系統論思維,逐步建立促消費長效機制,由單純的促消費政策向“大消費”體系和能力建設轉變。
目前我國消費不足的特征較為明顯,主要原因是周期性經濟因素以及疫情短期沖擊,同時疊加深層次的經濟結構問題,造成消費持續疲軟。而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就是從市場最終需求出發,通過商品或服務消費等鏈條傳導,形成最終消費需求牽引供給(生產)進而傳導投資這一中間需求,并由此創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環,即形成“提振消費—適調生產—引導投資—創造新需求與提高就業—增加收入”的經濟大循環。既注重大消費能力建設,以高質量充分就業和居民增收、健全社會保障、改革調整國民收入與分配格局向居民傾斜等舉措,提高現實支付能力,穩定消費預期;又注重大消費體系建設,創新社會服務和生活服務供給、數字賦能暢通現代流通體系等。即從全局視角統籌考慮增加就業與收入分配、消費與生產流通、消費與投資、供需兩側、境內與境外消費等關系,不斷推動各部門聚力促消費。
強消費能力,短期和中長期舉措并行推進,推動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短期內,豐富和完善直達居民的轉移支付政策工具。中長期內,挖掘以公共設施與服務為重點的政府消費潛力,增加政府在教育、醫療、養老、育幼等方面的公共消費支出,加強對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多渠道擴展社保繳費資金來源。多渠道促進居民增收,推動中低收入群體增收減負,完善勞動者工資正常增長機制。穩定樓市股市等居民資產價格預期,提高現實購買能力。
調結構,擴服務消費和穩商品消費并重,推動消費結構持續優化升級。以多樣化、多層次、高品質供給,擴大服務消費規模,提高服務消費增速。提升醫療健康消費能級,發展銀發經濟,豐富研學消費場景。培育文旅消費新增長點,聚焦非遺、國潮等領域打造品質至上、產文融合的新消費品牌體系,以“演、賽、展、學、醫”等優質內容推動入境游加快發展。加力擴圍落實好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推動商品供給結構向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轉變,穩定商品消費規模和增速。
培育一批市場化的文娛服務主體,鼓勵公園舉辦演唱會等文體活動,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運營,推動體育場館試點導入賽事、文化、贊助等資源。從小散為主到形成規模,扶持一批規模化品牌化的民生服務主體,推動養老服務專業化、連鎖化、品牌化發展,推動家政服務品牌化、規模化發展。做強一批賽事、演藝、會展運營主體,培育壯大體育明星、體育經紀人、體育經紀公司等經營主體,鼓勵演藝企業引入具有國際視野、熟悉市場運作的民營或外資方參與投資運營,引導會展企業加大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運作。
優環境,持續營造貼心、安心、舒心的良好消費環境。增強智能零售場景,在社區、寫字樓等地設置無人便利店、智能售貨機等,提供便捷的購物體驗,滿足消費者即時性需求。加大充電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快機場、高鐵樞紐、公交場站等重點交通場景充電設施建設,逐步全面覆蓋商場、會展中心、旅游景區等場景。適應由年輕消費群體引領的美學、藝術化消費風潮,推動商圈或商業街區打造為美而精的“城市會客廳”,將社區商業打造為小而美、小而全的“社區會客廳”,滿足生活、購物、聚會、社交功能一體化需求。
促改革,聚焦制約消費潛力釋放的堵點難點問題,推動一批釋放消費潛力的有力舉措。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要素分配向勞動者傾斜,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強政府在再分配環節的調節作用。破除服務消費領域的供給約束,進一步放開對民營和國際資本的服務業準入條件,放寬健康、醫療、養老、教育、美容、文化等領域的市場準入條件,不斷挖掘服務業新業態。落實和優化休假制度,激發文體娛樂和旅游等改善型消費。增加中高端消費品供給,減少對住房、汽車等相關領域的行政性限制,積極順應居民在改善性住房、購車方面的需求,最大限度挖掘大宗消費潛力。完善直接作用于消費者的個稅稅前扣除政策,增加用于購買大額商品或服務的特別扣除,有效釋放中高收入群體消費潛能。
(作者司馬紅系全國政協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北京市委會主委,北京市副市長)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