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人形機器人在舞臺上扭秧歌、轉手絹,大家印象很深刻吧!”在小組討論會上,蕪湖機器人產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許禮進委員的話,勾起了大家的興趣。
深耕該領域多年的許禮進難掩興奮:“人形機器人正逐漸成為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之后的新一代智能終端。”
“雖然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已經實現從‘追趕式創新’向‘開拓式創新’的轉變,但在工業制造、家庭服務、康養醫療等領域真正實現商業化落地和規模化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許禮進說。
如何拓展人形機器人的場景應用,讓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千家萬戶、賦能千行百業?
許禮進認為,一方面要重視標準規范問題,加快制定人形機器人通用技術標準,明確通信協議、人機接口等基礎規范,推動中國標準與國際標準互認。另一方面,也要注意人形機器人可能引發的安全倫理問題。
許禮進說,在實際運行過程中,人形機器人可能引發物理傷害、數據泄露等風險,其擬人特征也可能產生情感依賴等問題,“這就需要不斷完善人形機器人倫理規范,出臺安全管理辦法,明確機器人行為的道德邊界,真正實現人機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態。”
同時,讓人形機器人在更多領域實現落地應用,為企業生產制造和群眾日常生活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還有賴于科技創新驅動、瓶頸技術攻關,以及不斷完善行業規范、探討商業模式、夯實法律法規。
“只有整個發展生態完善起來,行業才能更好地發展。”許禮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