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在全國首推的‘單一窗口’通關模式,讓外貿企業效率極大提升;借助跨境電商和政策紅利,廈門的衛浴、電子元器件等企業去年對東盟的出口增長顯著。”廈門市工商聯主席柯希平委員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外關注,在他看來,這一國家重大戰略切實讓民營企業嘗到了甜頭。
“不少中小企業想‘出海’,但摸不清國外的法律、市場等,如單打獨斗成本高、風險大,大家都希望能‘抱團出海’。”然而,跨境數據流動規則不明確導致數字化業務拓展受阻、出口退稅周期長等問題困擾著不少中小企業。柯希平提出,由政府牽頭,推動大型商協會在海外設立聯絡點,聯合央企提供共享倉儲、法務服務,讓中小企業能“借船出海”。
“簡化中小微企業報關、結匯流程,用數字化打通開放堵點,推動更多城市試點‘跨境數據流動白名單’,在自貿區開展數據跨境安全評估,幫助電商、物流企業合規開展國際業務。”柯希平建議,對引進國際研發機構、高端人才的企業加大稅收優惠;完善外資企業“問題直通車”機制,定期收集外資訴求,協調解決用地、簽證等實際問題,真正做到“走出去”“引進來”的高質量雙向奔赴。(記者 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