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年前,一個年輕人踏上了尋菌“取經路”,他在人跡罕至的偏遠牧區收集著最原始的菌種。他就是內蒙古農業大學食品工程學院教授張和平委員。
22年前,另一個年輕人在求學中與菌“相遇”。他像自己的恩師一樣,奔赴高原、走進牧區。他就是張和平的學生——內蒙古農業大學研究員孫志宏委員。
一年前,師徒二人迎來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由張和平牽頭、孫志宏參與的“優良乳酸菌種質資源挖掘與產業化關鍵技術創制及應用”項目榮獲了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乳酸菌因其安全性高、功效明顯,被譽為乳品加工、動物養殖和作物種植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的‘芯片’。”孫志宏介紹說:“除了大家最熟悉的酸奶制品外,乳酸菌還被廣泛應用于大健康產品、動物養殖、環保產業、活菌藥物等領域。可以說,乳酸菌無處不在。”
“如此重要的乳酸菌,在我國的研究起步卻晚于國外數十年。”孫志宏說。
面對這一差距,張和平拋出了霸氣十足的一句話,影響了一撥又一撥學生——“我們的目標,就是要在中國建成全球最大的乳酸菌菌種庫!”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們的科研團隊探訪了46個國家。越是山高路遠、保持原生態的地區,越要去采集自然發酵乳制品中的各類菌種。
“我國使用乳酸菌的歷史已非常悠久,牧民自制的各類乳制品中都含有乳酸菌,但隨著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制作和食用自然發酵乳制品的習俗日漸式微,蘊藏其中的乳酸菌正在逐漸消失,我們要搶救性地挖掘保護。”張和平說。
無數次跋山涉水后,內蒙古農業大學乳酸菌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團隊創下了多項紀錄:建成了全球藏量最大、種類最全的乳酸菌種質資源庫;創建了全球最大的乳酸菌基因組數據庫;創立了基于基因組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優良乳酸菌高通量精準篩選平臺;發明了乳酸菌代謝流調控培養和菌體靶向保護的工程技術;推動了中國乳酸菌產業第一股上市……
“現在,我們可以驕傲地說,已經實現了乳酸菌在制劑制造、乳品加工和奶牛健康養殖領域的產業化,使我國乳酸菌產業自給率提升到15%以上,打破了國外技術和產品的壟斷,為強國建設貢獻了一份力量。”孫志宏笑著說。
兩代尋菌人,如今有了接班人。“我的學生們已陸續加入到團隊中,繼續在實驗室和牧區間奔走。”孫志宏說。
但兩位政協委員仍有隱憂,我國乳酸菌產業化關鍵技術積累還不夠,產業仍面臨乳酸菌制劑活性低、穩定性差、成本高等難題,國家級平臺建設保障有待加強。
為此,孫志宏建議,要加強關鍵技術創新,推進國家級科研平臺建設,打造人才和創新高地,實現技術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希望未來我們可以打造中國乳酸菌的‘硅谷’,讓老百姓更多用到我們自己生產的益生菌,為人民群眾的健康生活服務。”
瞄準“一棵草、一杯奶、一株菌”,是張和平和孫志宏師徒二人堅守一生的事業。正如孫志宏在社交媒體上的個性簽名寫的那樣——“唯有純粹,才能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