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上午,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第三場“委員通道”集體采訪活動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9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圍繞生態保護、文化發展、醫療提升、鄉村振興、邊疆建設、香港澳門發展及兩岸交流等熱點話題,與記者面對面交流,生動講述精彩的“中國故事”,共話中國式現代化美好圖景。
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舉行第三場“委員通道”集體采訪活動。
■■全國政協委員、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首席專家連玉明:
21432名生態管護員日夜守護三江源
連玉明
我現在正在青海援青,這是我最難忘、最珍貴的人生經歷。
在海拔4600多米的黃河源頭,住著一戶人家,我們稱之為“黃河源頭第一哨”。主人叫格求,36歲,是一名生態管護員,他們祖祖輩輩就居住在這里,守護就是他們的生活,管護成為他們的責任。我問格求苦不苦,他用藏語回答我“很光榮”;我問為什么,他回答,“我們現在端的是國家碗,吃的是生態飯,每一名生態管護員每個月還可以領到政府發的工資。”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生長著3000多種可記錄的高寒野生植物,生活著310種可記錄的高寒野生動物,還居住著11.42萬名藏族老百姓。由于三江源國家公園率先實行了“一戶一崗”制度,現在有21432名生態管護員日夜堅守在三江源大地上。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守護者,三江源頭中華水塔的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才得以整體提升。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星燦:
“博物館熱”激勵考古工作者做好文物闡釋和展示
陳星燦
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全國的博物館接待觀眾7200萬人次。我所在的殷墟博物館去年2月開館,今年2月滿一周年的時候,接待了180萬人次觀眾。三星堆博物館去年接待觀眾達到了600萬人次。
如今,有些博物館一票難求、很難預約。“博物館熱”的原因是,博物館作為重要的文化產品,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的一種需求。
通過考古學家的辛勤勞動,中華文明得到了極大豐富和擴展,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中國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的歷史,也因為考古發掘的深入而得到了極大擴充和豐富。
廣大人民群眾愿意到博物館參觀、了解歷史,通過文物了解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這是一件非常令人高興的事情,也激勵著考古工作者做好考古發掘,做好文物的闡釋和展示。
■■全國政協委員、遵義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傅小云:
在實踐中幫扶醫務人員成長 培養臨床自信
傅小云
為了提升西部地區、脫貧地區縣級醫院的醫療水平,國家持續實施“千縣工程”,開展組團式醫療人才支援幫扶,支援新疆、西藏、青海地區醫院和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人民醫院,累計派駐了超過8萬名三級醫院的醫務人員。
幫扶醫務人員成長,既要授之以魚,也要授之以漁,縣級醫院的醫療人才培養工作是重中之重,要通過專家授課、導師制、臨床手把手教學實踐等多樣化培訓機制,留下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
另外,要有“關關難過關關過”的勇氣和毅力,堅持問題導向,提升醫療服務能力。要懷救苦之心,做蒼生大醫,臨床中要敢于挑戰疑難,悉心施教,在實踐中幫扶當地醫務人員成長,培養他們的臨床自信。
■■全國政協委員,海南陵水文羅鎮副鎮長、五星村黨總支書記黃麗萍:
鄉村要振興 一靠黨的好政策 二靠產業振興
黃麗萍
要做好鄉村振興這篇文章,一靠黨的好政策,二靠產業振興。
五星村是一個傳統的黎族村,曾經是個貧困村,村里缺乏經濟產業,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得益于黨的好政策,20多年前,五星村發展芒果種植。如今,芒果種植面積達2800余畝,年產值超300萬元,芒果不僅成了致富果,芒果樹也成了村民的“綠色銀行”。現在,五星村家家戶戶都有果園,并以黎族文化為核心,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短短幾年就已成為海南四椰級鄉村旅游點。
未來,五星村將做好特色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持續改善人居環境,讓更多村民過上更好的日子,讓更多村民享受鄉村振興帶來的福利。
鄉親們說,五星村的日子會越過越美。
■■全國政協委員、西藏林芝墨脫縣人民法院一級法官白瑪玉珍:
墨脫實現了高原孤島向美麗邊城的時代蛻變
白瑪玉珍
我的家鄉墨脫是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城。提到墨脫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高原孤島,是貧窮和落后。現在的墨脫到處都是干凈寬敞的硬化路,家家戶戶都用上了潔凈水、穩定電、高速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
2024年,進入墨脫縣的游客達到了60萬人次,是全縣人口的40多倍,老百姓在家里辦起了特色民宿,吃上了生態旅游飯,還在樹林里種下了石斛、蘭草、靈芝等經濟作物。墨脫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935元,再次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墨脫實現了從高原孤島向美麗邊城的時代蛻變。墨脫現在擁有的這一切,正是一代又一代墨脫人曾經夢想的場景,而這只是墨脫騰飛的起點。
當前,墨脫正在一步步構建四通八達的交通環線,相信墨脫未來的發展一定會像“樹王”森林里最高的不丹松一樣,暢享陽光雨露,一年更比一年好。
■■全國政協委員、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左旗烏蘭牧騎隊長阿拉騰達來:
內蒙古大地上活躍著75支烏蘭牧騎隊伍
阿拉騰達來
烏蘭牧騎這個名字已經在草原上叫響了將近70年。如今,我們的隊伍不斷壯大,也配備了現代化的演出設施設備,但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始終未變。我們的演出足跡遍布各個村、牧區和鄉鎮,每年都開展100場以上的演出。
這幾年,烏蘭牧騎努力創新,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創作靈感,讓作品更加貼近群眾生活,反映老百姓的心聲。同時緊跟時代步伐,深化“互聯網﹢文藝”的創新工作格局,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演出模式,讓全國更多觀眾能夠欣賞到烏蘭牧騎的精彩演出。
如今,在內蒙古大地上活躍著75支像我們這樣的烏蘭牧騎隊伍,有3000多名隊員,每年開展演出超過1萬場。我們將深入挖掘內蒙古這片廣袤土地上厚重的歷史文化資源,努力創作出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貢獻力量。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北京社團總會會長施榮懷:
1478家內地企業在港交所上市
施榮懷
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個中心”地位的形成,得益于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發展進步。香港回歸后,實行“一國兩制”,為鞏固“三個中心”地位提供了制度保障,充分發揮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香港鞏固提升“三個中心”地位的必由之路。
國際金融中心始終是香港響當當的金字招牌。截至2024年底,在港交所上市的內地企業有1478家,市場總值占比超過80%、每天的成交額占比接近90%。
隨著內地經濟發展,進出口量持續增加,香港日益成為世界重要的貨柜碼頭。去年香港港口處理的集裝箱中,40%的轉口貨物來自內地,60%的貨量以內地為目的港。
香港與國家的命運與共,香港的未來與國家同頻共振。香港要繼續發揮“獅子山精神”,為國家發展貢獻香港力量。我堅信,東方明珠一定會更加璀璨。
■■全國政協委員、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副會長何潤生:
新街坊項目讓澳門居民在橫琴感受“桃花源”
何潤生
澳門回歸祖國25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一名親歷者,我深深感受到澳門回歸祖國25年的新氣象。
6年前,我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到內地生活的澳門家庭面臨交通往返、子女教育等問題。2019年的全國兩會期間,我提交了提案,對澳門橫琴深度合作提出了建議。2020年12月,珠海公布了“澳門新街坊”項目,為澳門居民在橫琴提供3800套住房,還有教育醫療等服務。2023年,新街坊項目建成并開售。
橫琴是結合兩地優勢的“桃花源”,琴澳一體化發展用事實向世界證明,“一國兩制”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浙江省委會主委陳清莉:
希望越來越多臺胞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者
陳清莉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血脈相連。近年來,大陸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不斷推出一系列完善、增進臺灣同胞福祉的制度、政策。越來越多臺灣同胞來大陸發展事業、定居生活。
一位臺灣姑娘通過2018年杭州市余杭區推出的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來到浙江,在杭州積極參與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和鄉村振興實踐,安了家,生了娃。還有一位臺商朋友在20世紀90年代就來到杭州投資,在浙江生活30年,他的事業也發展得越來越好。在他眼中,浙江的民營經濟很活躍,在同等待遇政策的加持下,他創業轉型的每一步“都踩在了活躍的鼓點上”。
在大陸,有許多像他們這樣的臺灣同胞。隨著同等待遇政策深入實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不斷探索,支持臺灣同胞來大陸追夢、筑夢、圓夢的政策紅利將持續釋放,發展動力也將愈發強勁。
(文/本報記者 呂巍 攝影/本報記者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