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三場“代表通道”集中采訪活動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全國人大代表、遼寧彰武農經總站農藝師王秀英,全國人大代表,江西萍鄉武功山茅店村黨總支書記譚新萍分別在“代表通道”上分享了當地鄉村全面振興的鮮活故事。
“我的家鄉地處遼寧省西北部、科爾沁沙地的南部,是農牧交錯帶上的典型生態區。新中國成立之初,沙化土地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6%,大風帶著沙子一個多小時就能刮到沈陽城。”王秀英介紹,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1952年中國第一個治理風沙科研機構設在彰武縣。如今,一代代彰武人在號稱“八百里瀚海”的沙窩子,探索出了中國三大治沙法之一的灌木綜合治沙法,開創了樟子松人工治沙的先河,并為全國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彰武方案”。
“我們也沒有忘記致富,彰武這地方,適合種植花生、地瓜這類地下果實無茬作物。我們依托‘耕地輪作’‘光伏治沙’等項目,綜合運用多種技術,團隊承擔的全國首批玉米單產提升工程項目示范區,硬是在沙地上種出了連續兩年畝產超過2000斤玉米的‘噸糧田’,逐步實現了祖祖輩輩所期盼的沙地變良田的夢想。”王秀英說。
譚新萍所在的茅店村,也曾是個偏遠的小山村。此前,由于種植沒有規模,銷售沒有路子,富鋅富硒的瓜果蔬菜、優質大米只能在附近的集市低價售賣,很多綠色無公害的果蔬只能堆放在家里,賣不上價錢,鄉親們辛苦一年下來,收入微薄,積極性不高。“只有讓村里的優質農副產品走出大山,賣向全國,村民才能增收。”譚新萍認為這是打開銷路的關鍵。
怎樣把種在地里的“土疙瘩”變成村民增收的“金疙瘩”?譚新萍介紹,去年,武功山農產品配送中心落戶茅店村。配送中心匹配了先進的冷鏈設施,解決了儲存和保鮮的問題,并根據市場需求和村里實際情況,制訂了精準種植計劃,讓鄉親們實現了訂單式生產。“鄉親們再也不會盲目種植,也不用拉著農產品到集市上叫賣,只要把種出來的瓜果蔬菜送到配送中心,就能現場完成現金結算。”
此外,依托武功山景區,村民們還吃上了“旅游飯”。曾經偏遠的撂荒地如今種滿了“訂單式”農產品,曾經閑置的民房改造成“一房難求”的民宿。“我們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村民們的日子是越過越紅火。”譚新萍說。(本報記者 付振強 李晨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