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得帶著泥土味、沾著露水珠。”自履職以來,寧夏農林科學院林業與草地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蔣齊委員一直堅持一個標準,要搜集研究大量事實資料,開展實地調研,理清思路形成書面材料。
讓蔣齊欣慰的是,這些“泥土里長出的提案”件件都得到回應,推動相關問題更好更快地解決。從實驗室到荒漠沙地,從田間地頭到農戶炕頭,蔣齊的履職路始終與“綠色”緊密相連。今年也是如此,他把目光投向了加強黃河“幾字彎”平原灌區農田防護林建設。
作為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田防護林對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改善農田小氣候、保障糧食高產穩產等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依托“三北”工程建設的第一代農田防護林網成為“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綠色衛士。然而,蔣齊表示,多重因素導致農田防護林建設面臨缺乏統一規劃,政策銜接不暢、落地難等問題。
如何再現灌區平原“田成方、林成網”的景象?蔣齊經過調研后認為,需要農業農村部門牽頭,自然資源、水利、林草等部門配合,在以第一代、第二代農田林網為底數底圖的基礎上,科學編制平原灌區農田防護林網建設規劃,把路、渠、林、田、村一體規劃設計,同時落實建設管理主體責任,形成統一規劃、分工負責的建管格局。
“在農田防護林網建設過程中,還需要加強對農田防護林的科普和宣傳及土地要素保障。”蔣齊建議:“融合推進農田防護林網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發展庭院經濟等,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品種、新業態,建設多林種、多樹種并舉,樹、花、果合理搭配的復合農田防護林體系,再現黃河‘幾字彎’平原灌區田成方、渠成網、樹成行的田園風光。”(張倩 記者 范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