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首次邁上1.4萬億斤的新臺階,令人鼓舞。但也要看到,我國糧食安全基礎仍不穩固。建議:
一、 樹牢新糧食安全觀。要精準把握新糧食安全觀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自覺把新糧食安全觀貫穿糧食安全各領域、各環節、全過程,走出高水平的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二、 抓實耕地數量保護和質量提升。耕地是糧食安全的命根子,18億畝耕地是我們14億人賴以吃飯的家底,必須嚴防死守這條紅線,嚴格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堅決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要逐步把永久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實現旱澇保收、穩產增產。
三、 用好科技創新關鍵之招。要集中力量開展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扶持優勢種業企業,培育具有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打好“良種、良田、良法、良機、良制”組合拳,發揮技術集成優勢,穩定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推廣應用,推動更多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技術在糧食生產領域落地應用。
四、 調動種糧和抓糧兩個積極性。加快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落實好中央統籌下的糧食產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加大獎補力度。
五、 完善體制機制。不斷優化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糧食支持政策體系,有效穩定種糧和抓糧預期。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堅持產量與產能、數量與質量、生產與生態一起抓。加快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向森林草原、江湖河海、植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創新完善糧食“產購儲加銷”安全保障體系,強化糧食儲備調控能力。完善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增強糧食生產穩定性。健全糧食和食物節約長效機制,通過節糧減損增產。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堅持五級書記抓糧食安全,主產區、主銷區、產銷平衡區飯碗一起端、責任一起扛。